创新实践双碳蓝图,校企共筑绿色新篇 ——北京交通大学“青研筑梦·绿动未来”实践团暑期实践纪实

来源: 东方网
2024-09-10 10: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为学习、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双碳”目标战略,北京交通大学“青研筑梦·绿动未来”暑期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沃华远达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等多地探究“双碳”目标驱动下企业能源消耗循环与低碳减排措施。通过此次实践,团队考察了各企业在降低碳排放、推动节能减排方面的相关项目,深入探讨基于“双碳”政策下的绿色新发展道路。

探索先进技术,领略低碳浪潮

2024年8月26日上午8时,实践团在在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的引导下,首先探访了齐鲁分公司第二化肥厂。在第二化肥厂,实践团核心聚焦于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该项目在降低碳排放、推动节能减排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作为全国首套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2021年10月,在胜利油田端亲自考察了CCUS项目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该项目每年能够减排高达100万吨二氧化碳,其环保效益相当于种植了约900万棵树木,为地球绿色生态贡献了巨大力量。

王佳俊工程师通过项目展板向实践团成员全面展示了CCUS项目的先进技术与应用成果。他提到,“齐鲁—胜利油田管道运输系统是全国首条百公里级别的二氧化碳运输设施,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我国在CCUS技术应用上的重大突破,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后,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李海涛带领实践团深入了解了CCUS的工艺装置及其复杂而精细的工艺流程,包括加压、制冷、脱水以及提纯等。每一步都凝聚着科技与智慧的结晶,共同构成了这一环保的利器的坚实基石。

实践团队针对项目成本问题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王佳俊工程师详细阐述了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并强调了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要担当。他自豪地展示了核心储存装置——两个容量高达4000立方米的二氧化碳储存球罐,并详细介绍了球罐的装置概况、安全风险防控措施以及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安全性和效率。

底蕴技术并行,高扬低碳旗帜

为探索齐鲁石化公司在低碳环保中行稳致远的必胜法宝,实践团深入了解齐鲁分公司的污水处理、发展历史、环保创新和研究成果。上午10时,实践团来到了齐鲁分公司供排水厂。作为公司环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供排水厂每一个环节都致力于绿色发展。该处理厂污水处理分为高含盐与低含盐两个系列,每日高效处理污水达3.67万吨,这一数字占据了齐鲁石化污水处理总量的四分之三。在污水处理环节中,实践团学习公司采用的多项新式节能技术,例如磁悬浮鼓风机的使用——替代了传统的鼓风机,将二沉池能耗降低了4成。通过中控室设施的实时数据,实践团进一步了解实时进水量、净水后排放水质的各成分含量与装置阀门的智能控制方法。

下午2时,实践团成员踏入了齐鲁石化发展陈列厅,回顾了齐鲁石化从零起步、日益壮大的发展历程,了解了齐鲁石化如何在基层工人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从艰苦创业到行业领先的飞跃。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不断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手段降低碳排放,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向前发展。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橡胶厂中心控制室。齐鲁石化通过高度半自动化对丁苯一车间,丁苯二车间,丁二烯车间和顺丁车间等原料加工车间的严格把控。同时,橡胶厂清洁能源技术进行更新和发展,真正的实现的“灰天”到“蓝天”的飞跃性突破。

校企合作交流,共谋低碳未来

在第二化肥厂第一会议室,实践团与相关人员共同探讨交流。主管研发的李佳副经理深入介绍了CCUS项目的全面概况,指出其不仅是齐鲁石化的重大技术创新,更是节能减排领域的里程碑。通过高效捕获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项目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同时,99.4%高纯度的二氧化碳产品为化工行业提供了优质原料,推动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经济发展。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重视的增强,CCUS项目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双方一致认为,校企合作能为未来提供更多可能,助力技术创新,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在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齐鲁分院会议室,实践团与许金山副院长等有关人员开展座谈。许金山副院长指出,节能是降碳的重要手段之一,齐鲁分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光催化技术,降低污水的处理费用80%以上,能耗节约折合碳排放量可达4.88万吨。绿色低碳型MTBE脱硫技术采用热耦合方法,降低过程能耗15%以上,同时可降低装置投资和运行成本。

深入生产车间,感悟低碳革新

2024年8月27日下午2时,实践团一行不畏极端天气挑战,成功抵达潍坊地区环保领域的领军企业——沃华远达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其生产车间进行实践交流。主管生产管理与安全监督的孙部长首先向实践团成员隆重推介了该公司旗舰产品——一体化污水处理机系列,涵盖了地理式与MBR智能式两大主流类型,展现出公司卓越的环境适应能力与高效处理能力。

孙部长向实践团介绍以絮凝添加剂为核心技术的污水处理工艺新进展,该技术聚焦于高效去除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中油分及有机物。相较于传统玻璃钢设备,当前采用的絮凝设备因其可回收特性,在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了显著的碳足迹缩减,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孙部长进一步指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同样不容忽视,焊接工艺由传统手把焊向二氧化碳保护焊的转变,不仅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与质量,更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除,体现了企业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交流环节中,实践团针对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条件和污水淤泥处理难题,与孙部长共同探讨了未来环保技术的创新方向与应用前景。

蓝碳助力生态,盐碱滩涂新生

2024年8月28日上午9时,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与相关研究人员深入探讨“蓝碳”的现状。研究院丛院长首先向实践团阐述了研究院在威海市南海新区滨海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保护工作。通过构建湿地生态桥等修复手段,研究院提升了湿地的碳汇能力和并增加了湿地的生态效益,为国家的碳中和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后,丛院长介绍了研究院在威海市实施的蓝碳项目的试点情况。该项目主要通过藻类养殖,利用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是研究院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通过标准化管理和碳储量的科学计算,该项目在碳减排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在30年内通过海带养殖成功减排二氧化碳21万吨,展现了蓝色经济研究院在推动生态保护与低碳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

最后,实践团一行前往威海蓝碳盐生植物实验基地进行实地勘察。这片基地位于昌阳河入海口。曾经荒芜的盐碱滩涂,如今已被覆盖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成为“蓝色碳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研究院科研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筛选出多种高效固碳的盐生植物,包括柽柳、翅碱蓬等20多个品种。这些植物不仅适应了高盐碱度的环境,还为湿地修复和碳汇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实践活动深化了实践团员们对生态保护与低碳发展的关注与热情。从齐鲁石化的CCUS项目与全方位绿色低碳发展策略到沃华远达一体化污水处理机系列产品,再到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的蓝碳研究,无不展现出国内企业在节能减排、环保创新的不懈努力与卓越成就。企业与科研机构携手并进,以实际行动响应“双碳”目标,不仅推动了技术革新,更引领了低碳发展的新时代。未来,实践团员们将继续秉持绿色理念,积极投身环保事业,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文 / 田秀君 陈佳明 许珈玮 闫宇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