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因素,是激发乡村潜能、释放农村生产力的内生性要素。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联合印发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7月20日至8月30日,南通职业大学“译”心向党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四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及少数民族地区,面向当地儿童、青少年、中老年群体深入开展“推普+”系列活动。
一、前期准备:团队协作筑根基
根据2021年公布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团队成员选择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乔梓乡长寿村进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普通话水平,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团队成员根据家乡所在地前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力角镇自和村、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丁庄子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福镇榃庄村、江苏省徐州市汴塘镇这四个地方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推普”活动。
为确保活动实效性,实践团队成员由具备普通话二乙以上水平的成员组成,于线上及线下进行多次培训。在前期准备中,实践成员们集思广益,精心制作成语学习视频、朗诵作品作为课程资料,与此同时根据参与民众的年龄特征制作普通话学习课件,确保推普工作更有针对性。
实践探真:深入调研寻需求
为精准把握不同地区居民普通话的实际应用状况,深入了解地方方言的特色与现状,团队成员于实践活动开始前先走进各个社区,对当地的村委工作人员、村民、少数民族群众、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开展推普实情调查,并通过面对面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搜集的方式,打造全面了解居民语言使用情况的坚实基础。
通过实地调研,可以发现这四个地方的普通话水平和应用情况存在差异,为后续普通话普及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乔梓乡长寿村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是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该地区的语言环境具有多样性。苗语、土家语以及当地浓厚的方言,共同构成了这里独特的文化景观。在采访数位村委会工作人员和村庄群众后,队员们了解到当地居民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留村的中老年在日常生活中以说方言为主,口音较为严重。其次老年人受教育的水平普遍不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队员更为细致的讲解,替代课件的文字,与此同时需要多引导村民们多开口表达,帮助他们改善口音问题。
大理白族自治州居民多数为白族,而白族话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包括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新白文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使用白族话进行交流,而白族话和普通话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当地村民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与此同时,白族话与普通话在声母发音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的区分。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在发翘舌音时有明显困难,容易出现平翘舌不分的情况。
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丁庄子村
丁庄子村是一座紧邻京沪铁路与高速公路的村落,交通便利,却也保留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村民们日常交流多使用方言——冀鲁官话,这份独特的语言文化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也是情感交流的纽带。冀鲁官话区主要的特点是大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但各声调的调值与普通话有明显不同。这种差异导致村民在说普通话时,声调把握不准确,出现“调不准”或“调不对”的现象。与此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有的居民更愿意使用方言进行交流,认为方言更加亲切;有的居民则因为年龄或教育背景,对普通话学习感到力不从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福镇榃庄村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民族地区,除了壮族外,还有汉、苗、回等多个民族杂居,形成了丰富的语言文化。新福镇榃庄村,一个被自然环抱的村落,这里的人们世代以耕作为生,语言丰富多彩,其居民主要使用当地方言进行交流。壮语和普通话的声调系统不同,所以当地居民在说普通话时容易用壮语的声调来取代汉语的声调,导致调值不当或轻声不明。本次走访调查以老人和儿童为主要对象,调查发现老人的普通话水平较低,大多使用方言,儿童在学校都是使用普通话交流,普通话掌握程度较高,但大部分人在家中仍习惯使用壮语交流,所以他们的普通话通常带有壮族的特色音调。这就需要团队成员在音调上下功夫,加强音调训练,鼓励村民开口表达,从而提高村民对音调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江苏省徐州市汴塘镇
徐州位于淮河北部,受中原和齐鲁地区方言的影响,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与普通话发音有一定相似性,但是声调上有较大差异。团队成员在学校内调研发现,很多来自徐州的学生习惯于使用家乡话进行沟通,普通话和家乡话转化起来存在困难,长时间的使用导致他们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存在严重口音,家乡味较重。根据这一情况,团队成员前往徐州市汴塘镇,与徐州市汴塘镇中心中学结对,致力于提升学生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
推普启智:特色课堂传语言之美
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团队成员各自来到实践所在地,进行推普宣传活动。
教育课堂启智音,推普筑梦润心田
“推普+教育”课堂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团队成员来到家乡所在地徐州,与徐州市汴塘镇中心中学结对开展活动。队员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在七、八、九每个年级中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调研,考虑到学生们没有手机,队员们则通过现场问答和测试开展调研。在课堂上,队员通过PPT直观展示普通话的重要意义,深刻阐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含义,深入探讨其对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使得学生们意识到普通话学习和使用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队员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数字资源平台,积极与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中,团队成员自然融入互动环节,通过识别简单、生僻及易混淆字词,配以字词含义的详细解释,寓教于乐,有效提升不同受众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团队创新形式,通过构建一个互动、高效的学习环境,助力推广普通话,促进乡村学校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经典诵读传雅韵,推普之声绕梁间
团队队员们创新形式,将“中国故事”融入宣讲,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福镇榃庄村的推普实践中,经典诵读环节精彩纷呈,一首团队自制视频《延安 我把你追寻》拉开了“推普+诵读”课堂的序幕。本次课堂主要受众为村庄里的儿童,考虑到儿童在学校多使用普通话交流,普通话水平较高,团队队员让孩子们自主朗读这首经典诗篇,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队员们针对性地将课堂目标转向教孩子们如何正确地朗诵诗歌,从每一个字音的轻重缓急,到每一句情感的起伏变化,都力求让他们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力量,进而巧妙地利用这首诗歌作为桥梁,向他们讲述延安的历史故事,了解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历史。与此同时,队员们还给大家讲解了朗诵的技巧,例如在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方面。孩子们在朗诵中,不仅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掌握了一定的朗诵技巧,更在潜移默化中厚植了爱国情怀。
趣味游戏寓学乐,推普笑语满村头
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推普+游戏”课堂中,团队成员以汉字为切入点,鼓励大家大声读出一些生涩、难懂、易读错字词成语。考虑到受众主要是长寿村的老人,他们的普通话存在明显口音问题,队员们通过面对面、一对一的讲解和示范,帮助老人们逐字逐句纠正发音、语调等问题。在展示环节,团队成员精心策划“普通话绕口令大挑战”,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众多村民的参与。“绕口令”对年纪较大的参与者来说存在着较大困难,在遇到困难时,团队成员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讲解发音、语调等要点,鼓励他们多说多练,帮助他们掌握要点,顺利读完。队员们还精心准备了适合老人的高钙牛奶和纸巾等日常生活用品,发放给大家,每当有人成功挑战绕口令或是准确地将方言翻译成普通话时,现场总会爆发出阵阵掌声与欢呼声。通过游戏进课堂的方式,激发了居民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和兴趣,不仅提高普通话能力,收获了欢笑与友谊,促进居民们的沟通和交流,更在一定程度上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与尊重。
团队成员与参与村民们一起深入村庄,通过发放讲解推普宣传单的形式,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活动中,团队成员与居民紧密合作,共同为村民们发放精心制作的推普宣传单超过70份,将课堂所学延续至课后。成员们耐心地向未参与到推普课堂的村民们阐述普通话的重要性,强调其在提高沟通效率、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关键作用,号召更多居民加入到普通话学习中去,鼓励村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大胆使用普通话交流。宣传单上,字句精炼,文采斐然,即展现了普通话的独特魅力,又贴近村民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进一步强化村民使用普通话的意识。
5、线上朗诵竞风流,推普华章共赏游
为加强宣传,营造推普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普通话宣传中来,团队在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抖音这些新媒体平台中发布精心制作的普通话教学视频,并邀请HSK4级以上的留学生参与到教学视频的录制过程中,吸引更多人的关注,面向更多国籍的群体。除此之外,团队成员精心策划了一场线上朗诵大赛,主要针对5至18岁的青少年群体。选手们以饱满的情感朗诵经典,从经典诗词到优美散文,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参赛者们的深情演绎,不仅提升了个人普通话水平,也促进了普通话的广泛传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此次“同心筑梦,推普振兴”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有效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普通话水平,还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团队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志愿服务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未来,南通职业大学“译”心向党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将继续总结经验、创新形式,坚守初心、矢志不渝,投身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宏伟征程中,共绘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江姝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