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者太乡以“绣娘”为依托,积极培育传统非遗文化产业,做足“指尖文章”,推动壮族刺绣“绣品变产品、绣场变市场、绣片变名片”,“绣”出了村民幸福生活。
(图为绣娘们正在刺绣 2024年8月29日胡俊摄)
在广南县者太乡者太街上张凤仙的绣品店内,“绣娘”们正在张凤仙的带领下忙着赶绣品。大家有的纺线,有的织布,有的绣花,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张凤仙是“壮绣”典型代表之一,她长期致力于弘扬和传承壮族刺绣文化,是目前广南县者太乡唯一一位省级壮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在她的传授和带领下,五六十名绣娘在刺绣、纺织、线条绘画、花样剪纸等方面的技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可以自己剪、自己开店卖绣品了。
(图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凤仙正在织布 2024年8月29日胡俊摄)
正在现场刺绣的“绣娘”王会英就是她的得意门生之一。王会英自幼就学会了基本的壮族刺绣,通过跟着张凤仙系统学习后,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苦练了一身技艺,并另立门户开了一家绣品店。“我从小 就 爱好刺绣,后来跟大姐学学(刺绣) , 自己开店 , 剪花 、卖绣品 ,一年收入10多万 元 。” 广南县者太乡平贵村“绣娘”王会英高兴地说。
在广南县者太乡,“人人会手工、家家有绣娘”是当地妇女心灵手巧的真实写照。张凤仙抓住这一优势,根据各“绣娘”的特长,从绣品设计等方面倾力,挖掘产业潜力,让绣娘们专心绣,她负责往外销。“现在每个人的需求都很高,都喜欢穿 得更 漂亮 。 这些年 ,‘ 绣娘 ’们做好 绣 品后 , 基本上都是 拿来 我的 店面上 销售 ,一年 每人还是有几千元的 收入。我专门负责销售,一年收入 有 二十多万 元 。” 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凤仙向采访人员介绍道。
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凤仙先后获得“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首届“云南民族民间刺绣高手”称号、“文山州民族民间刺绣高手”称号、文山州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手工刺绣“技术状元”称号、文山州民族传统刺绣(技能)大赛优秀奖。刺绣产品更是作为广南脱贫村民的特殊礼物送到了联合国安理会。
(图为“绣娘”们绣出的壮锦 2024年8月29日胡俊摄)
据了解,广南县者太乡壮族刺绣技艺已经传承了上百年,广南“壮族刺绣技艺”2009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打造从生产端到市场端的壮族刺绣特色文化产业链,广南县者太乡不断拓展市场,将壮族绣品卖到了海内外,让小小绣花针挑起大产业。“ 今后 ,我 还要继续加强 ‘ 绣娘 ’ 培训 ,积极 争取订单,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为增加农村 ‘ 绣娘 ’ 收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推动乡村振兴 尽一份力 。 ” 张凤仙告诉采访人员。(文/图胡俊 、者太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