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浙江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绘就“诗与田园”新画卷

来源: 东方网
2024-09-12 10: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浙江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断延伸湿地农业产业链,从农产品生产、旅游观光到自然教育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升级,打造了以科技兴农、以文促农,以农兴旅的循环发展体系,促进景区“农文旅”融合发展。

科技赋能田野 助力农产品“量质”齐升

步入三垟湿地的水稻田,翠绿如波的稻穗随风轻摆,织就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诗画。“得益于新增的农田灌溉系统,今年湿地的水稻长势喜人,预计产量较去年提高10%。”温州生态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image.png

三垟湿地水稻田。温州生态园管委会供图

在今年水稻种植季到来之前,三垟湿地共建设了3.6公里排灌体系,全覆盖410余亩农田。据介绍,农田灌溉系统可确保农作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获得充足的水分,并精准控制水量和灌溉时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三垟湿地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农业生产逐步走向自动化。目前,湿地引进5G数字农业、水稻种植标准化体系,采用水肥一体化喷滴灌溉系统、植保无人机作业等现代化种植模式,通过生态化、数字化技术手段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

转型生态观光 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

2023年11月,首届中国瓯柑文化节在三垟湿地举行。活动通过瓯柑文化产品秀、瓯柑文化展览区、百墩坊市、汉服巡游以及水上集市等环节,为市民与游客带来了一场集视觉、味觉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全方位盛宴,展现了瓯柑的多样性和魅力。

中国瓯柑文化节是三垟湿地推动传统种植业向生态观光游转型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三垟湿地正从多方面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

image.png

三垟湿地瓯柑精品文化园。温州生态园管委会供图

坐落于三垟湿地的瓯柑精品文化园经过“微改造、精提升”,被打造成了一个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生态修复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我们通过重组园区,先后划分了有核瓯柑生产基地、青皮瓯柑生产基地、柑橘类优质品种试点区等区域,既保证了品种多样性,又提升了景观效果。”温州生态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这里打造了多种采摘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同时,三垟湿地还在以“农旅”为招牌的东环线打造“农耕体验”和“田园野趣”区域,并谋划引入新兴业态产品,为湿地发展注入新活力。

挖潜农遗价值 推动自然教育发展

近年来,三垟湿地通过深挖“农遗”内涵,设计了多种自然教育研学课程,涵盖农作物种植、农业生态等多个领域,持续实现生态“溢价”。

“三垟有三宝,瓯柑、黄菱和水稻。”这是在温州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谣。三垟湿地还原了传承千年的“稻柑菱共生系统”农业文化,入选了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名录,并结合该文化组织了多类研学活动,如在“小小菱农”亲子采摘体验活动上,孩子们通过菱角课堂、现场采菱、剥菱角趣味赛、制作菱角挂件等环节,让他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了解菱角的生长习性和文化价值。

image.png

三垟湿地菱角研学活动。温州生态园管委会供图

同时,三垟湿地还组织了油菜籽榨油“油”趣活动、“农业小博士”土壤研究、“稻香三垟”主题特色研学等活动,得到了学校、家长与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为确保自然活动的顺利进行,三垟湿地还组建了一支由多学科专家及工作人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活动讲授及场地管理等工作。

“当前,我们正在打造有温度、有创新的自然教育和科普宣教体系,讲述三垟农业故事,传承湿地农耕文化。”温州生态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陈晓光 许航)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