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下种艾草 农民有了绿色“聚宝盆”

来源: 东方网
2024-09-13 09: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湖北襄阳市襄城区木桥村的艾草基地长势喜人,绿油油的艾草个头大,叶子肥,一排排的,煞是好看。村民老李笑呵呵的说道:“我家的地让光伏大棚占了不少,光伏板下种植艾蒿,不但比原来收入高了,而且自己全家也享受到艾草的益出,常年艾灸烫脚,感觉到身体棒棒的,别看我60多了,可有使不完的劲。”

近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影中心举办的乡村振兴人才计划电视大赛中,李时珍15世孙李田获得了本次大赛最高奖项——金鳞奖。小艾草、大产业,这是李田在发展蕲艾事业道路上获得的又一荣誉。

在湖北襄阳市襄城区木桥村的艾草基地,蕲艾满眼翠绿,像一片绿海。“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村里的土地之前流转给了光伏企业建设发电站,但是光伏板下都长满了杂草,不但影响光伏电站的安全,宝贵的土地资源也浪费了。光伏板下种植蕲艾,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口挂的艾草不缺了,还让附近的老百姓在基地有事可做,增加了收入!”木桥村党支部书记徐和东笑着说道。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发展蕲艾产业,有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要乡村振兴,需要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对健康养生越来越重视,于是李田心里有了一个想法,借助好政策,种植艾草,发展蕲艾产业,于是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毅然加入了发展艾草大健康事业的大军。为把蕲艾产业做大做强,他全国各地拜师学艺,有了技术他边带领群众一起种植艾草,把不长庄稼的不毛之地变成了聚宝盆。李田成功了,成为李时珍后代里为数不多进入并发展中医药领域的人,他实现了最朴实的愿望,和乡亲一块富裕。

一开始,李田流转种植了1000余亩土地种植蕲艾,年底一算账,卖蕲艾的钱还抵不上种植、除草、施肥、收割等投入,亏损200余万元。这时候,李田反思原因,主要是蕲艾大部分都是在丘陵地带种植,无法实现机械化,从种植到收割人力成本极高。

看来要发展蕲艾第一产业,首先要做的就是降低蕲艾种植成本。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和华中农业大学组织的乡村振兴头雁班历时一年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向中药材特别是艾草领域的教授和同行们请教、学习、交流,得出结论——大面积、机械化是目前发展蕲艾种植的唯一有效手段。

说干就干,李田先后在襄阳市、蕲春县等地成立湖北自然物语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中艾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艾药业湖北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在全省大面积流转适宜发展艾草种植的闲散土地进行“小田并大田”改造,加上签约各地农光互补项目近2万亩,组建专业人才技术团队300余人,购买了一大批艾草起根机、铡根机、种植机、收割机、打捆机以及自动喷灌设备。

经过了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公司按照新版GAP标准自持的蕲艾种植基地20000余亩,每年可自产全颗艾草30000余吨、纯艾叶1800余吨,带动1000余人直接从前艾草一产相关工作,带动艾草种植2万余亩,总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

在发展蕲艾种植的同时,李田相继注册成功《李圣仙》、《湖广李时珍》等品牌,生产艾草泡脚包、艾条、艾柱、艾灸贴等常规养生产品,并开始研发制作艾草提绒机等精深加工设备。

“我希望将蕲艾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经验向全国推广,让更多的人用上优质的艾草产品,和其他同行一起,把小小艾草,做成大大的产业。”李田在获奖现场信心满满的说。

(王圣旭 周萍英)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