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万岛清流”社会实践支队访问了印度尼西亚的乌达雅纳大学和建国大学。此次行程主要围绕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与两所高校青年开展深入座谈、交流与学术研讨。活动期间,支队成员与两校师生进行了充分互动,在了解彼此的基础上,就共同关心的环保议题进行了讨论。
一、青年交流:增进 彼此友谊 ,共话绿色发展
印度尼西亚乌达雅纳大学是位于巴厘岛登巴萨的一所历史悠久且声誉卓著的公立大学,成立于1962年。该校注重教学质量与科研创新,并获得了国家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授予的高级别认证。此外,该校还拥有国际化的教育环境,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海洋科学与渔业学院成立于2012年,是乌达雅纳大学最年轻的学院。
7月25日,支队访问乌达雅纳大学。在乌达雅纳大学学生志愿者的引领下,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进行了校园参观。两校同学在路上热情交谈,相互介绍彼此的校园生活、国家文化与家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支队参观乌达雅纳大学
乌达雅纳大学拥有印尼最顶尖海洋科学专业,吸引了全国各地热爱海洋的学生来此深造。海洋科学与渔业学院的潜水社团拥有约150名成员,在该社团活动室,支队成员们见到了大量成套的专业潜水设备。乌达雅纳大学的同学们表示,潜水的普及使得许多科研活动能够在海底进行,使海洋成为他们的“天然实验室”。
支队成员也参观了学院的新旧系馆、校园主楼、图书馆、实验楼等校园建筑。在参观实验室的过程中,支队成员观看了乌达雅纳大学的学生们做实验的过程,翻阅了有关海洋生物的专业文献,也亲眼看到了来自热带的鱼类。
支队所见乌达雅纳大学的潜水设备与实验室
与乌达雅纳大学同学交流时,支队成员深切感受到印尼青年对海洋的热爱,并在环境保护方面产生了共鸣。这种跨文化互动不仅加深了双方在海洋保护领域的理解,也为未来的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支队在乌达雅纳大学参观合影
二、校园采访:聆听青年心声,探讨环保责任
位于雅加达的印尼建国大学(BINUS)是印尼著名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创立于1974年。该校以卓越的教育质量和国际化视野著称,是印尼私立大学中的佼佼者。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与众多国际企业和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2024年8月2日,支队的同学们拜访了印尼建国大学,展开关于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校园采访。支队成员分散在校园各处对建国大学师生进行采访,访谈场景遍布校园各地,氛围轻松愉快。
支队在印尼建国大学进行采访
支队的访谈以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还涉及文化交流和国家介绍。支队成员邀请受访者填写了关于海洋保护认知的问卷,共收集到近50份数据,为后续评估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支队向受访者赠送了印有支队LOGO的小礼品,以表达谢意。
支队在印尼建国大学合影
三、学术研讨:分享学术成果, 共建水清木华
清华大学支队与乌达雅纳大学海洋科学与渔业学院师生举行了关于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座谈。支队带队老师谭竞搏助理研究员与乌达雅纳大学海洋科学与渔业学院院长Wayan Nuarsa教授分别致辞。座谈期间,乌达雅纳大学教师展示了学院在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涵盖了控制人为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水生环境污染管理等内容。支队成员了解到,乌达雅纳大学还积极参与社区外展活动,包括推广可持续水产养殖、环境教育、水产养殖培训和经济赋权等。
支队与乌达雅那大学进行座谈交流
乌达雅纳大学学生组织负责人向清华大学师生介绍了他们在推动印尼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多个志愿项目,包括海面垃圾清理、生态农业发展、社区文旅潜力估计以及红树林生态系统建模等。这些项目展示了乌达雅纳大学学生对印尼绿色发展的积极贡献。
乌达雅纳大学介绍志愿项目
清华大学支队也介绍了由电子系团委志愿组运营的河湖清洁志愿项目,并分享了项目“结合劳动志愿与电子系专业特色,以专业所学为环保赋能”的核心理念。河湖清洁项目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激发世界更多年轻人对科技和环境保护的兴趣。该项目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意义赢得了乌达雅纳大学师生的广泛赞扬,他们对无人船的设计与操控也表现出浓厚兴趣。
清华大学支队介绍河湖清洁志愿项目
座谈结束后,双方师生就分享的项目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交换了纪念品,合影留念。
支队与乌达雅纳大学师生合影
总结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万岛清流”社会实践支队于2024年夏季访问了印度尼西亚乌达雅纳大学和建国大学,推动了两国青年在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学术合作,成果斐然。
在乌达雅纳大学,支队成员与师生们就环保议题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座谈与讨论,深入了解了该校在海洋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志愿项目。访问期间,双方通过互动与交流,不仅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建国大学的校园采访中,支队成员收集了有关海洋保护的宝贵数据,并与师生分享了环保理念。
本次交流之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展现了两国青年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责任与担当: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以创新的思维应对挑战,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年轻一代正在以智慧和热情,为构建更加和谐、可持续的全球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