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嘉庚精神”,坚守爱国传承,是每一名“嘉园”学子学习、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的必修课。为深入学习校主陈嘉庚先生的光辉事迹,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民族复兴的使命和担当,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守望相筑”实践队发挥建筑专业特色,围绕积淀百年家国情怀、透着典雅、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嘉庚建筑”,在厦门市思明区、集美区开展实践活动。
一、寻根: 嘉庚古韵 探寻文化根
01“庚”读出新风
“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实践队围绕“嘉庚建筑”开展“庚”读读书会,研究《厦门大学嘉庚建筑》、《集美学校嘉庚建筑》等书籍,结合现代学者的相关文献和《南侨回忆录》、《战后建国首要:住屋与卫生》等陈嘉庚先生的重要作品,梳理陈嘉庚先生与“嘉庚建筑”的渊源,撰写读书报告,为实践队深入实践做准备。
团队成员召开研讨会 柯雨晨 摄
02踏访出新知
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实践队基于理论学习的内容,选取了陈嘉庚的故乡、倾资办学起点——厦门市集美区、厦门市思明区,作为实践主要行程。
从集美小学到集美中学,实践队成员看到了陈嘉庚先生对教育的热忱;从南熏楼到归来堂,在建筑中感受陈嘉庚的爱国情怀;还有那个凝聚了无数故事的鳌园,每一个角落都见证了“嘉庚建筑”的辉煌与岁月的沉淀。
在砖瓦的缝隙间,实践队成员仿佛可以看到嘉庚先生忙碌的身影,听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他们通过一砖一瓦,感受“嘉庚建筑”背后的故事,理解嘉庚精神的内涵。这不仅是一次建筑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他们更加坚定地去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建筑文化。
团队成员参观鳌园、归来堂建筑设计 黄子倩、蔡欣蕊 摄
03采录出新锐
为更好地学习“嘉庚建筑”,了解“嘉庚建筑”在现代的延续和创新方式,在探索“嘉庚建筑”的旅程中,实践队采访了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厦门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李立新教授。作为一位在“嘉庚建筑”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李教授不仅是这些历史建筑的守护者,也是嘉庚精神的传播者。
李教授认为,实践队成员了解到,“嘉庚建筑”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创新。它们既遵循了西方建筑的科学原则,如坚固的结构和优良的采光,又融入了东方的审美情趣,如曲线的运用和自然的融入。这种独特的融合,使得“嘉庚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在采访过程中,李教授结合着模型和手稿,分享了自己在修复和保护“嘉庚建筑”过程中的挑战与喜悦。他讲述了如何在保持建筑原貌的同时,融入现代功能,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既能保持其历史风貌,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使用需求。这些生动的实例让实践队成员深刻地认识到,“嘉庚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生生的文化遗产,需要不断维护与创新,才能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焕发生机。
在历史的回响中,实践队成员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嘉庚建筑”的理解,更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融合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带着李教授的智慧与热情,继续踏上了“嘉庚建筑”的探索之旅,期待着在更多的“嘉庚建筑”中,发现更多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美,传承并发扬嘉庚精神,为建筑文化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弘扬: 建筑智慧 传承历史魂
围绕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嘉庚建筑”,实践队走进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实验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根据时事热点和专业知识,将“嘉庚精神”和“嘉庚建筑”带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身边,积极推动嘉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书写青春力量的魅力篇章。
三、创新: 建筑新篇 铸就时代梦
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守望相筑”实践队的探索之旅中,他们不仅在砖瓦中找寻历史的回响,更在亲身实践中思考建筑文化的未来之路。以漫说“嘉庚建筑”的方式,融合“嘉庚建筑”浓厚的历史文化,结合相关的优秀艺术作品,编写以“嘉庚建筑”为主题的系列宣传册,设计套色章、集章册、贴纸、明信片、盲盒等“嘉庚建筑”系列文创产品。
实践队成员表示,“嘉庚建筑”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外观,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追寻嘉庚精神的道路上,实践队成员意识到,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他们肩负的重任。
赓续嘉庚精神,尽展青年风貌。 2024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此次实践活动不只是要求“学以致用”,更是对文脉的传承,对理想的赓续。“守望相筑”实践队的成员们重温陈嘉庚先生的光辉岁月,再绘“嘉庚建筑”的崭新篇章。回望以展未来,温故以新精神。实践队将致力于和新时代青年追寻嘉庚古韵、探寻文化根,活用建筑智慧 、 传承历史魂 ,步入建筑新篇、铸就时代梦,在新时代、新环境,思考时代责任,共为“吾国放一异彩”。(柯雨晨、任家慧、许文彦、简敏、李思维、邹雅琪、罗建华|杨鹏、章广、杜波、周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