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内需潜力 以旧换新政策加码

激活内需潜力 以旧换新政策加码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4-09-23 07:26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4-09-23 07: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期,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陆续到位,多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加码,消费动能有望在更大范围内被激活。专家表示,以旧换新政策措施不断加力,效果将逐步显现,下阶段应抓好政策落地,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政策持续加力

近期,多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迎来新一轮加码,呈现出力度更大、范围更广的特征。

从具体举措看,本轮政策加码对补贴范围、可参与补贴活动商品品类的相关规定更为明确。例如,安徽省新增了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对个人消费者以旧换新购买电动自行车给予最高600元补贴。除对国家明确的8个家电补贴品类的产品进行细化外,对净水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12类家装厨卫类消费品给予购新补贴。黑龙江省给予个人消费者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补贴,对符合条件的,补贴标准为商品最终销售价格的20%,每位消费者可享受补贴1次,补贴额不超过500元。

同时,多地提高补贴比例,追加补贴额度。安徽省表示,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由1万元提高至2万元,加大对家电、家装厨卫产品消费的支持力度,购买1级能效产品按照销售价格的20%予以补贴。河南省郑州市表示,在汽车报废更新方面,按照应补尽补原则,符合条件的报废汽车最高可补贴2万元;在家电补贴方面,每人最高可享受8次总额1.6万元补贴。在开展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方面,黑龙江省表示,个人消费者置换新购车辆为新能源乘用车的,对符合条件的补贴1.8万元;置换新购车辆为燃油乘用车的,对符合条件的补贴1.3万元。

安徽省商务厅表示,安徽省此次印发4个实施细则,结合国家直接下达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以及省级配套资金,统筹安排超36亿元,高于安徽省历年安排的消费促进政策资金规模,确保惠及更多消费者。

促消费效果逐步显现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加码,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

“趁着中秋节假期逛逛商场,给家里添置一些新家电,老冰箱噪音太大了。”今年中秋节假期期间,林先生一家来到福州苏宁广场店购物。该店店长介绍,对林先生购买的冰箱,苏宁与厂家共补贴2429.99元,加上福建省家电政府补贴1493.80元,一共优惠了3923.79元,林先生以5975.21元拿下了价值9899元的冰箱。

中秋节假期期间,家居家电市场迎来一波“换新消费”小高峰。苏宁易购数据显示,中秋节假期期间,全国门店客流提升244%,以旧换新销售增长148%,套购订单量同比增长298%。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效果,在更大范围的数据中得以体现。“在国家鼓励、地方支持和企业让利等多因素带动下,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汽车、家电家居类消费需求也逐步得到释放。”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戴诗友9月20日说。

戴诗友表示,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明显,二手车销售提速。4至8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8.4%,增速较3月份提高10.9个百分点;二手汽车销量同比增长6.2%,增速较3月份提高10.8个百分点。同时,家电产品销售好转。4至8月份,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业、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4%和5%,增速较3月份分别提高2.8个和11.6个百分点。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部分耐用品消费显露回暖势头。

市场潜力大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说,作为人口大国,我国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市场规模大,蕴含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消费品以旧换新大有可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表示,积极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形成新产品新消费规模效应,将对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发挥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力度,推动相关行业技术升级,促进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吴萨看来,相关政策持续加力说明政策方向是对的、措施是有效的,通过加力能够获取更大的效果。下半年,相关政策还会继续加力。

“从下阶段看,中央多次强调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相关政策力度正在持续加大,也有更多地方正在积极加力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作用下,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消费政策不断完善优化,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加快增长,这些都有利于消费需求潜力的加快释放,消费恢复的基础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连润)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