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

运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两新”的政策体系已经构建完成,为今年乃至今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4-09-24 07:12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4-09-24 07: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两新”政策总体进展成效有关情况。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运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两新”的政策体系已经构建完成,为今年乃至今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将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企业的获得感。

设备更新政策持续推进

此前,有关部门明确,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介绍,国债资金全面下达。设备更新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地方审核、国家复核”原则,优化支持方式,简化审批流程,筛选出了4600多个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项目,设备更新领域1500亿元国债资金已分2批全部按相关规定和程序安排到项目。

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综合各地区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汽车和家电保有量等因素,合理确定资金支持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1500亿元国债资金已于8月初开始全部下达到地方。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两新’工作逐步取得明显成效。”赵辰昕表示,设备更新政策持续推进,有效调动了经营主体更新生产、用能、电梯等各类设备的积极性。前8个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6.8%,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高13.4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4.2%,比前7个月提高3.5个百分点,说明加力政策实施后,8月份的拉动效果更加明显。

赵辰昕表示,各地以旧换新政策陆续落地,带动重点消费品销售明显上涨。

首笔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资金已拨付

财政资金保障和监管是加力推进“两新”工作的关键环节。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赵长胜表示,财政部及时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和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资金,切实做好资金保障和监管工作。

在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资金方面,赵长胜表示,中央财政优化资金申领流程,向省级财政预拨贴息资金,省级财政按季度向银行预拨贴息资金,银行在收息时直接扣除,经营主体免申即享优惠利率。财政部安排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资金200亿元,目前已拨付第一笔贴息资金80亿元,提振经营主体设备更新积极性,加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企业在设备更新过程中的融资需求主要由银行贷款满足,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政策工具给予支持。彭立峰表示,今年4月,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创设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5000亿元,利率1.75%。其中,安排1000亿元额度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安排4000亿元额度专项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并强调优先支持中小企业申报的相关项目。

谈及如何解决抵质押品不足带来的融资难问题,彭立峰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提升企业融资可得性和便利度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指导金融机构深入开展科技、绿色、中小企业等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企业的获得感。对于重点领域清单内设备更新项目遇到的融资问题,将“一企一策”推动解决。

(记者欧阳剑环)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