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峡县军马河镇郭显敏:群众心里的贴心人,致富路上的”领头羊“

来源:东方网    2024-09-24 16:25
来源: 东方网
2024-09-24 16: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挪“穷窝”、搬“福窝”,带领深山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河南南阳西峡县军马河镇白果村支部书记郭显敏的梦想。

现在,小楼林立、花坛簇拥、生态文明、生活富裕……春日里,白果村生态移民小区一派新气象。

白果村位于伏牛山北麓的军马河镇10公里处,辖5个村民小组200户716人,过去群众分散居住在一坡两沟,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属典型的深山村。31年来,全村“家长”郭显敏,抓住生态移民搬迁机遇,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领着群众把有名的落后村,变为人人羡慕的先进村。目前,白果村村民基本实现了村庄美、民心甜、生态好、农民富的幸福生活。

化矛盾,服务赢民心。由于白果村贫穷,矛盾多,工作不好开展。郭显敏上任后先从矛盾排查和化解入手,带领村两委成员走村入户,耐心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建议,收集大小矛盾纠纷百余起,然后根据矛盾难易程度进行细化,从易到难逐个进行消化。针对一些干部办事不公等遗留问题,如低保存在着有能耐人享低保,不好缠的人享低保,真正该享受的人却被忽略,群众内心很不满。郭显敏任职后,毅然当起“铁面包公”,通过“四议两公开”坚决取消老支书夫人曹某某和自己叔伯姐郭某某等不符合条件的名额,得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他的公正为民也在群众中传播开来。其在任的31年来,白果村未发生一起违法信访与治安案件。

移好民,造就幸福梦。说起搬迁矛盾更是困难重重,群众思想顾虑更大。当时村民王某某拿着绳子说要硬搬的话就吊死,顿时大家乱成一团,面对群众不理解,郭显敏带着村委班子一户一户进行宣传,苦口婆心讲解利害关系,承诺让群众搬得出、有活干、有钱挣,终于让群众们慢慢放下心中戒备,搬迁工作顺利开展。同时,郭显敏移民搬迁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配套一步到位,筑巢引凤,把实惠亮在群众的眼前。目前,白果村经过5批次大规模的移民搬迁,85%以上的村民搬出了山沟沟,实现了小区幸福生活,环境美了,人们生活也变好了,成就了生态移民新村的梦想。

兴产业,实现富民梦。过去,“种粮吃饭、养鸡称盐、喂猪过年”是白果村的真实写照,人们仅靠几分薄田度日,富村富民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郭显敏上任后,和村两委反复讨论,最终决定靠山吃山,利用山坡面积大,种植了5000余的山茱萸药材基地,年人均收入超万元。但郭显敏深知单一经济难以支撑乡村后续发展。为了带领村民致富,彻底打破白果村落后情况,郭显敏发动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打消群众顾虑,引导大家积极种植袋料香菇、培育苗圃基地,将两项产业发展成为群众的主导产业。现在,全村袋料香菇种植已达300万袋,人均3000袋,苗木种植达到1000余亩,年人均收益超出万元。

拓思路,增集体收益。产业发展了,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可是村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为白果村新的考验。经过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郭显敏通过和西峡县春伟中药材有限公司洽谈,投资100余万元兴办中药材加工厂,采取“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增加4—6万经济收入,同时带动100余户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种植,让14户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稳定群众致富门路。近两年来,白果村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现已突破20万元大关,为“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保环境,成就新村梦。白果村经过生态移民搬迁,实现了集镇小区生活,但由于群众陋习不改,杂物乱堆乱放十分严重,没有新村社区的新气象。郭显敏和村两委结合人居环境整治以及和美乡村建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奖励制度。各小区选出负责人,除三大员外,每小区内新增一名保洁工,经商议保洁工的待遇由村和各小区五五分担,并制定出相应长效机制,每周一、四有保洁员对所负责的小区进行统一整治清扫,每月评比一次,每半年进行一次奖评,对做的好的进行奖励,对连续两次评比差的进行辞退。通过这一举措,现在的白果村到处呈现出村庄美、净洁亮的好景象。

倡新风,推乡风文明。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群众收入提高,村里的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愈演愈烈,给群众带来较大负担。针对婚丧陋习这一“硬骨头”,郭显敏成立红白理事会,给喜事、丧事立标尺,严格控制参与人数和招待费用,推行“三取消”、“三规定”(即白事取消响器、红事取消婚庆,同时取消小孩生日和搬家待客,规定待客桌数控制在15桌以内,每桌餐费300元以内,规定酒水每瓶在50元以内,规定礼金在100—200元,同时推行上礼不管饭),并以身作则,简办自己婶娘的丧礼,党员干部带头做,村民群众跟着学,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厚葬薄养的不良习气得到了很好遏制,丧事从简、喜事新办的新风尚全面推开。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帮助解决什么。”这是郭显敏常说的一句话。他在任职的31年间,白果村基本实现了村庄美、民心甜、生态好、农民富的幸福生活。(董德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