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硕果飘香,又是一年丰收时。9月23日,我们迎来了中国农民丰收节。节日,是社会记忆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投射。“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专属于农民的节日镌刻着最鲜活的“三农”情怀印记,承载着对劳动的赞美、对大地的感恩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丰收节里谈丰收,深感今年的好收成来之不易。丰饶之收,于辛勤劳作的农民而言,恰似那五谷丰登画卷中最温馨的笑靥;于国家之宏图,则如同巍峨巨轮破浪前行中不可或缺的压舱之石。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征途布满了风雨,从台风的狂澜到暴雨的洗礼,无一不是严峻的挑战。然而,在“政策之实”与“人力之勤”的双重护航下,我们毅然挺过了重重难关,终得迎来这弥足珍贵的丰收时节。
“回望来时路,郁郁映青葱。”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奋斗,方铸就今日之“粮仓盛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更是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纵然当下衣食丰足,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大食物观,珍惜粮食、节约粮食。政府与企业也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致力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遗余力地提升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向现代化迈进。要将这些前沿科技及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效能,切实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激发他们的种粮热情,从而为加速构建粮食产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和提供不竭动力。
丰收节这台大戏,农民是主角,但需要各方共同唱好。眼下,各地秋粮陆续开镰收割,在广袤的田野与繁华的城市之间,一场以助农为核心的社会行动正悄然兴起,展现了各行各业对农业发展的深情厚谊与坚定支持。从科技企业利用智能技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到公益慢火车上直播带货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让新鲜果蔬直达消费者餐桌;从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利益,到铁路部门科学统筹,加强运力保障,优先组织安排粮食运输,全力为秋粮运输保驾护航…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更在无形中织就了一张张助农增收的保障网。
春生夏盛,秋实冬蓄,悠久的华夏田园诗篇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深厚底蕴里,我们探寻着新时代的历史坐标,就让我们铭记“国之大者”,紧握“中华粮仓”之钥,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从而汇聚起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浩瀚伟力。(文/刘春萌、图/潘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