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艺术家共促中法文化交流互鉴 “再遇:中法艺术展”在渝开幕

来源: 东方网
2024-09-25 11: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中国风”与“法式美”于山城重庆再遇,中法艺术跨越时空相逢,两国文明不远山海交融,艺术展也成为了纵横东西、赓续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9月20日,由法国驻华大使馆和四川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再遇——中法艺术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值此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之际,展览邀请了中法两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34位艺术家参展,共同探讨全球化背景中两国艺术的异同及其渊源,携手见证东方优雅与法式浪漫的“和而不同”。

“再遇:中法艺术展”海报 供图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本次展览的110件参展作品,形态涉及媒介上的互文,包括绘画、摄影、雕塑、装置、多媒介、新媒体、声音等艺术领域,既有年代学线索,和相互交织的时代语境迁移,更有艺术家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记录与表述等创作内容。

参展作品 摄影 沈佳怡

开幕式上,四川美术学院校长焦兴涛致辞表示,希望通过艺术展,观众得以回望艺术史中的关键时刻。本次展览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背景下的学术项目,也是学校拓展国际视野,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学术活动,希望通过对百年来变迁中的文化工作者及其创作痕迹的链接,进而让观者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流动性、艺术的纯真和炙热,理解更为宽广奔涌的未来。

四川美术学院校长焦兴涛致辞 供图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表示,李有行、庞薰琹两位四川美术学院创始人在留法归国后,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薪火相传的学统根基,培植了厚实丰沃的艺术教育土壤。近年来,川美诸多优秀学子前往法国深造留学,并活跃在今天的艺术界,见证了中法艺术的交融互促。

据介绍,此次展览在学术梳理上以三条文脉关系回顾讲述了中法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篇章。第一条文脉,以20世纪留学法国的中国艺术大师在艺术创作的中法艺术互鉴为线索,分别以早期留法艺术家徐悲鸿、林风眠,新中国成立前后留法的吴冠中,以及黄永砯、杨诘苍、沈远等当下活跃于中法间的青年艺术家为代表进行展现;第二条从“法国”艺术家及文化工作者的视角出发,通过长居于中国的法国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以及长居法国的中国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群体,跨山越海、遥遥相望;第三条以20世纪以来的学院及其教育为线索,艺术学院作为20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相互借鉴、杂糅的实践场域,在文化互鉴的时代环境下,在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的流动交往中,艺术在教育和实践中不断国际化碰撞和流转出诸多时代之貌。

观众参观展览 摄影 沈佳怡

“文化是流动的,人也是流动的。此次展览从另一个视角、另一种凝视来体现了中法文化的交融与差异,真实且客观地记录了每一个时代的状态。”策展人、艺术家李振华在解读中法文化艺术的“相遇”时表示,艺术史是每个个体故事的总和,始终流动在中法艺术家的血脉之中。

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在中法艺术交流领域,四川美术学院将以此次展览为新时代文明互鉴的契机,继续携手以“中法精神”引领中法艺术交流,共谱新时代中法两国友好新篇章。(文 叶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