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内外共生之路:华南师范大学学子依托乡村博物馆赋能文化振兴

来源:东方网    2024-10-12 13:14
来源: 东方网
2024-10-12 13: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文博热”的风吹向乡村,催开了乡土大地上一批批蓬勃生长的乡村博物馆。乡村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在乡村的延伸与拓展,是面向乡村百姓的文化回归。近期,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美术学院的数位学生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经过深入的实地走访与文献资料搜集,撰写了以《走向内外共生之路——以广东大岭村为例探索当代乡村博物馆建设模式与文化振兴路径》为题的调研报告。他们选取大岭村作为调研地点——其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建村近900年,历史悠久,人文郁盛,资源独特,作为广州市首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典型的“岭南乡村风情活态样本”。

华师学子综合前人研究,突破性提出“内外共生”乡村博物馆建构理论,并以此为依托为大岭村打造出一套内层实体博物馆构建方案,以“127”发展思路提升“博物馆化”大岭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破解发展难题,彰显大岭村作为历史文化高地对岭南地区文化振兴的经验做法,为文化振兴建设贡献乡村基因与青年力量。

图:团队实地调研

项目团队

指导老师: 历史文化学院 陈贤波教授  地理科学学院 陈虹讲师

团队成员: 萧蕾 邓敬怀 关思奇 张高群 孙铭萱 杨加慧 夏雯洁 刘小臻

“内外共生”新模式:

该团队对博物馆过往研究进行细致梳理,总结出目前博物馆学界对于乡村博物馆的两种认识,一是实体博物馆,例如国内外的村史馆。二是将整个村落的建筑、文化作为整体的村落博物馆。虽有学者提及村落博物馆中陈列实体博物馆的存在,但他们均认为其只起到辅助作用,并没有真正地将两者进行联结。故团队综合前人研究,对整体的村落博物馆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进行关系阐释,突破二者的界限,建构乡村博物馆建设的新模式:内层博物馆是对村落历史的记录,而外层博物馆则是历史的延续,二者已然成为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图:“内外共生”模式简图

大岭现实难题重:

团队经过在大岭村两年的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发现其现有村史馆存在定位不清晰、特色不鲜明、展陈方式单一,质量不高、使用率低、吸引力弱等问题;该村文旅的保护开发难以协调、融合度不高、乡村品牌知名度低、文化挖掘深度不足;更因人口外流与主体性破坏带来“乡愁之殇”。

“内外共生”解村忧:

针对大岭村面临的现实难题,该团队充分发挥“内外共生”理论的作用在大岭村进行实践。在内层,团队选址显宗祠,以3D建模的形式将大岭文化凝聚一体,为大岭村实体博物馆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方案,确定“岭风”主题,“岭·南”“岭·迹”“岭·艺”三个展厅,对其进行综合展板、具体展板、互动体验与文创产品等设计。

图:大岭村综合展板

在外层,团队从青年视角出发,以功能和特征为导向,在“内外共生”乡村博物馆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大岭村“127”发展思路,利用“创意下乡”实现“外层”村博的构建。

锚定“1”个目标——实现大岭村博物馆化,为实体博物馆注入源动力,使大岭村成为岭南文化窗口。

秉持“2”个理念——以人为本、以旅彰文。

实施“7”项行动——搭设一个草根舞台、连接一座展教桥梁、培养一支专业小队、形成一处艺术群落、举办一场特色市集、打造一批媒体宣传、制作一份研学规划。

图:大岭村“127”发展思路

“内外共生”之路的实现,为全国乡村博物馆建设提供创新性路径。团队选取大岭村进行模式实践,切实推动大岭乡土文脉赓续、乡风文明涵养、文化产业繁荣,进一步彰显大岭村作为历史文化高地对岭南地区的经验做法,为文化振兴切实贡献“乡村基因”与青年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