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流区:擦亮地名名片,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东方网    2024-10-15 16:23
来源: 东方网
2024-10-15 16: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成都市双流区被确定为省级“乡村著名行动”试点地区单位以来,结合千年古县的文化特色,创新开展“规划”“点亮”“保护”“数字”“赋能”五大工程,全面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完善标准体系,完成地名规划,确保规范高效

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建立“村社报告-镇街上报-区汇总”地名命名管理制度,加强地名信息管理,推动地名信息工作触角向镇街、村社延伸;完善《双流区标准地名标志制作设置规范》《双流区乡村地名命名暂行办法》,明确双流区地名命名规则、标示设置规范及相关要求,健全地名标准体系,推动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乡村地名摸底排查,系统排查有地无名、一地多名、“大、洋、重、怪”等问题,完成《成都市双流区地名规划(2023-2035年)》,整理以历史文化命名道路194条,新增道路预命名506条、拟更名21条,挖掘使用历史地名衍生命名道路31条。

加强地名保护,加大设标宣传,留住地名记忆

全面加强地名保护工作,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和建设工作,开展地名文化资源专题调研,收集整理全区地名文化资源,挖掘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名6大类358条,并分类、分级纳入保护范围,编撰图文并茂的《双流区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千年古县资料辑览》等书籍,推动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积极联动辖区热衷于地名文化的居民,以“地名+”为主线,在黄龙溪镇黄龙社区等22个村(涉农社区)开展“大地有名、山水有名、家乡有名”系列命名活动,结合村(涉农社区)特色文化和风土风貌,创新设立风格独特、文化凸显、融于整体的村牌、街路巷牌、门(楼)牌等地名标识,打造地名文化主题村(社区),“点亮”乡村地名名片;结合地名文化特色,创新运用传统艺术等形式,开发地名文化“清音”歌曲、“车载号码牌”、地名文化故事“连环画”等作品,拍摄系列地名文化宣传片,创新地名文化传播载体,开展地名文化“六进”宣传活动,以多样化、形象化、可视化的形式让地名文化看得见、听得到、入得心,推动地名文化故事宣传推广,提升地名文化影响力。

深挖特色品牌,深化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开发地名产品,将地名文化与旅游经济、乡村产业等紧密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充分结合国家地名信息库数据质量建设行动,以行政区划图为基座,协调整合交通水利、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等数据资源,在双流区“互联网+”区划地名综合信息平台完成乡村地名上图,绘就集“地名文化+农业观光+文化创意”于一体的数字地名地图,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功能,推动乡村地名元素和地名文化内涵与乡村特色产业品牌有机融合,挖掘推广“双流冬草莓”“双流二荆条”“牧山香梨”“牧山三宝”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双流老妈兔头”“双流肥肠粉”等名小吃,凸显蕴含本地乡村地名文化产业品牌;深入挖掘地名文化的价值内涵,盘活黄龙溪古镇、彭镇“观音阁”老茶馆、“空港花田”等地名文化资源,打造瞿上田园、广都博物馆等地名文化景区,推动城乡地名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