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网络文学一直被视为年轻人的专属;如今,越来越多“银发族”正在打破这个边界。重阳节前夕,“朝花夕拾”银发创作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因写出“网络版《繁花》”受到关注的74岁创作者沈东生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故事。
沈东生退休前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化妆造型师,退休后“转型”成为番茄小说平台上的一名网络作家。他创作的《上海人吃泡饭》,用沪语讲述老上海弄堂里的烟火生活。他回忆道:“这部小说根植于我童年、少年时在弄堂里的生活记忆,写的并不是简单的吃泡饭,而是弄堂里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会上,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网络文艺研究中心主任许苗苗肯定了沈东生的作品。她认为,《上海人吃泡饭》写出了邻里间的人情味,对沪语的运用体现了网络文学中文字口语的特点。同时,沈东生对文字的把握很好,有结构意识,是一位“有文体自觉的创作者”。
谈及文体自觉性,许苗苗也坦言,现有大部分中老年创作者的作品还停留在“流水文”的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她指出,网络文学已经发展到了去粗取精的阶段,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网络文学创作者应当更加关注作品的题材、语言和故事性,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达和写作水平。
“中国人有着漫长的书写历史,每个有故事的人都有记录和书写的欲望,许多老年人退休后,凭借丰富的经历和回忆将个人家族史、地方史书写下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代际间的数字鸿沟逐渐弥合,给了老年人真实发声的机会,智能终端和数字平台的发展则为老年人网络写作和发布提供了便利,让有故事性、地域文化意味的作品得以脱颖而出。希望番茄小说等平台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适配的、更加友好的创作环境,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许苗苗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