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麂列岛海洋牧场示范区成果显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来源:东方网    2024-10-23 13:32
来源: 东方网
2024-10-23 13: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南麂列岛海域,作为我国首批建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第一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海域的海洋牧场不仅为当地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还推动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南麂列岛海域的海洋牧场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持单位之一,始终关注并积极参与其中。从最初的人工鱼礁试验阶段,到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阶段,再到海洋牧场建设阶段,直至如今的海洋牧场示范创建与建设阶段,南麂列岛海域的海洋牧场建设经历了多次转型和升级。

截至2022年,南麂列岛海域海洋牧场已累计投放各类人工鱼礁单体5522个,共计空方数240813立方米,形成单位鱼礁108个,鱼礁群14个,鱼礁带7个。这样的规模和力度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也显著提升了该海域的生态效益。

近年来,该海域持续开展生物恢复工作,累计投资数千万元实施海洋牧场、增殖放流、封礁育贝等生物资源恢复工程。在增殖放流方面,南麂列岛海域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在2023年9月的增殖放流活动中,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联合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马祖岙、大沙岙、火焜岙等地投放了管角螺3.66万粒和泥东风螺7.65万粒,以恢复南麂保护区日渐衰退的底栖螺类资源。2024年5月—9月平阳县农业农村局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鱼礁区周边、海洋牧场周边)投放了大黄鱼1000万尾、黄鳍鲷163.3987万尾和黄姑鱼476.2万尾,以期“以鱼养渔”,促进海洋生态平衡。这些增殖放流活动不仅增加了海域的生物多样性,还有效遏制了渔业资源的衰退势头,提高了渔民的收入。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的资源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南麂列岛海域海洋牧场建设的成效。该研究所于2023年和2024年对海洋牧场建设区进行了跟踪调查监测(调查方法包括渔业资源拖网调查和垂钓调查等)。调查结果显示,与建设前的本底数据和示范区外的调查结果相比,海洋牧场示范区的游泳动物、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生物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出现了明显的提升。

此外,南麂列岛海域海洋牧场的建设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科学规划海洋牧场与水产养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南麂列岛海洋牧场的生态资源优势,养殖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大黄鱼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南麂列岛海域的一大亮点。成功打造“南麂大黄鱼”品牌,建立南麂大黄鱼产供销一体化平台,大黄鱼年产值达到2.8亿元,为南麂镇及周边地区村民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岛上村民人均增收2万余元。

南麂列岛海域海洋牧场的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建设内容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大量投放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保护工作未很好纳入海洋牧场工作内容,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科研基础较薄弱,专业和管理人员缺乏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提高公众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