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聚焦服务九江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显成效

来源: 东方网
2024-10-28 09: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九江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由九江经济开发区、九江学院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九江精密测试技术研究所、九江海天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瑞昌市森奥达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共建。产业学院以智能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三个专业为依托,致力于服务装备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自成立以来,九江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坚持以工匠精神引领,深入推进“四链”融合发展,并在协同育人、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工匠精神引领,构建机械类“三融三育”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紧密结合机械类工科专业特点,将强化立德树人与打造能工巧匠相统一,大力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并构建了具有红工匠精神的机械类“三融三育”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专思融合育匠魂,涵育“红工匠”精神。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专业思政融合、课内课外联动,使政治教育与道德实践、知识学习与技能实训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涵育以“爱国情怀、理想人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核心的机械类专业特色价值理念——红工匠精神,促进“红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课赛融合育匠技,增强专业实践技能。全面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坚持“教育生态链、产业生态链”双链融通,紧扣行业和企业需求,实施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校企共同实施启发式、项目式教学模式,着力打造课赛一体化平台,促进课赛相长与课赛育人,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产教融合育匠才,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坚持产教融合,开展“引企入校、推校入企、双向融合”创新实践探索,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产业学院专业教学体系,采取校企双方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措施,在生产实践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素质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效融合,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

校企同向同行,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引企入校,引进企业元素育工匠。坚持工学结合,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衔接,完满融合,完成了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班建设。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根据15家不同专业细分方向的企业研发、生产、销售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专业特色课程群。校企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授课,推进企业新设备和新技术与教学资源融合,开设校企联合实践课程10门,新创业教育课程4门。加强学生创新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逐步提高实习实践教学占比,实践教学比率达35%以上;重视科研育人功能,把企业行业的一线需要作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引进优秀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培育职业素养。产教融合育人成效凸显,2021年获批全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

推校入企,推动师生下企促成长。实施技术服务促转型,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开展研发;实施师资锻炼促培养,遴选了杨斌、林飞、郑冬喜、陈利民等博士进驻九江精密测试技术研究所、九江海天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九江瑞昌市森奥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技术服务,助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学生实习促成长,大力推进实习基地建设,与九江精密测试技术研究所等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14个,每年组织学生300余人次到实习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实践;实施人才输送促发展,每年向合作企业以及相关企业输送优质毕业生。

共育人才,打造校企合作新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平台,以企业具体的工作项目和行业发展趋势为依托,引入企业文化和职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成立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联合指导团队,邀请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加入课程模块教研组,将企业创业和市场运营实践经验、技术手册和现场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开发液压与气压传动、创新创业等各类理论和实践新课程,共同开发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共建校企协同育人教学平台。已建设校企合作课程5门,立项校企合作教材2部,获批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项。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在综合实践实训环节引入企业实际生产案例,构建了校企资源高效利用,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的项目式教学方法,并完善了校企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获批省级精品课程5门。

双向融入,探索产业学院新模式。联合九江精密测试技术研究所等3家企业合作成立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实现双主体培养、全方位参与、资源深度共享融合。推动产业元素助改革,与企业共同实施教育教学与评价;推动产业导师助培养,选聘产业导师入校指导实习实训;推动校外基地助教学,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联合平台;推动合作研发助发展,校企联合申报和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产业学院共建共管新模式。

共建提质增效,服务“制造强国”成效初显

通过建设和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助力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培养了一批产业技术人才。近几年,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1项、铜奖3项和全国性大学生竞赛一等奖/金奖7项、二等奖/银奖13项、三等奖9项和省级奖励150项。2023年9月与江西中船航海仪器有限公司和瑞昌森奥达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产业技术人才班,培养产业急需人才。

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立项20项省部级教育规划和教改研究重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1个,获批江西省高校育人共享计划立项课程和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5门;教师获批各级荣誉和人才称号40人次;教学团队先后荣获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江西省工人先锋号、九江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获中国发明创业成果奖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5项。

服务装备制造产业链骨干企业产生了明显成效。与瑞昌森奥达科技有限公司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获批九江市“揭榜挂帅”科技合作项目2项(220万元),其他横向课题1000多万元。林飞博士入驻九江市精密测试技术研究所,为研究所争得各类科技经费1300多万元,陈利民博士带领学生入驻瑞昌森奥达科技有限公司,为公司解决三维绘图等技术难题。

九江学院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将勇担“制造强国”历史使命,紧扣江西省制造业“1269”行动计划和九江市制造业“9610”工程,持续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和师资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入开展产教、校企、校地合作,力争把产业学院打造成服务九江地区、江西省乃至全国制造产业的产业技术人才输送基地、高科技创新和高水平成果转化平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作出更大贡献。(项忠平 张幼明 江卓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