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团队调研江苏省法学会——共探网络暴力治理新径与旧困

来源: 东方网
2024-10-31 17: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31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大挑战杯·揭榜挂帅‘数字时代网络暴力信息的风险治理路径’”研究团队深入江苏省法学会,与法学专家进行访谈。双方围绕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当前困境、协同治理模式、域外经验及路径选择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江苏网暴信息现状:频发态势与危害凸显

江苏省法学会的专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网络暴力信息在江苏省内频发,且呈现出多样化、隐蔽性强的特点。这些暴力信息往往以虚假、夸大或煽动性的言论为幌子,对个人名誉、社会和谐及网络环境造成了严重冲击。尤其在涉及社会热点、民生问题、公共安全等领域,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更易引发网民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进而形成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信息之害:个体、社会与网络三重困境

专家强调,网络暴力信息对个人的危害极为严重。它不仅会导致个体承受心理创伤,诸如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诱发自杀等极端行为;还会严重损害个人名誉,致使个体在社交、职场等领域面临歧视与排斥。此外,受害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亦会受到严重干扰,诸如频繁接收骚扰信息及电话等。同时,网络暴力信息对社会同样具有破坏性,易引发社会舆论的动荡与不安,加剧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秩序与稳定。这些信息的传播还会扭曲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观念,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网络暴力信息的肆意传播会严重污染网络环境,使其变得污浊不堪。原本作为信息交流、知识分享的平台,却沦为相互攻击与伤害的战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用户的网络体验,也阻碍了网络的健康发展。

网络暴力治理探索:法律规制与社会共治双管齐下

自2024年8月1日起,《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正式施行,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法律条款需进一步细化,明确网络暴力信息的定义、分类及识别标准;同时,跨部门协作也需加强,形成合力共同打击网络暴力信息。

在治理网络暴力信息的过程中,社会各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江苏省法学会的专家强调,应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网络相关行业组织及公众等各方力量的作用。通过加强行业自律、提升公众法律意识、建立举报渠道等方式,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结语:回顾与展望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加深了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团队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问题的理解,也为团队成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未来,各方将继续携手努力,共同探索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新路径与旧困的破解之道。(作者:王穆梓)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