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县织密民生保障“三张网” 巩固兜底保障成果

来源: 东方网
2024-11-04 10: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4年,乐至县围绕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以健全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为总体牵引,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作为有力抓手,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落实主体责任,夯牢夯实兜底保障“基本网”

一是坚持高位推进。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将“巩固兜底保障成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把社会救助工作内容纳入对乡(街道)目标绩效考核。召开专题会议4次,部署推进社会救助工作,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困难,精准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等救助政策,坚决扛牢兜底保障重大政治责任。二是坚持保障有力。聚焦社会救助基层工作力量薄弱问题,在全县315个村(社)设置救助协理员,切实增强基层工作力量建设力度,有效解决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落后“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坚持完善政策。调整实施好低保边缘家庭重病、重残“单人保”、就业成本抵扣、渐退期等政策。全县“单人保”达万余名,对重病、重残人员给予不低于低保标准10%的分类救助金,对就业后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低保家庭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渐退期,城乡低保救助保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得到提升。

二、加强提质增效,织密织牢兜底保障“安全网”

一是纵深推进低保扩围增效。成功打好低保扩围增效攻坚战,通过“铁脚板+大数据”的方式,重点对重病重残家庭、低保边缘家庭、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单亲家庭等特殊对象进行走访摸排,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人口纳入保障范围,成效明显,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城乡低保2019人,“止滑扩面”有力有效。比如:针对乐至县农村低保保障率低的问题,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查找问题根源和症结后,重点针对重残重病人员、监测户等特殊人群开展摸排,农村低保保障率从2.8%提升至3.2%,有效解决因家庭刚性支出增大带来致贫返贫的风险。二是稳步提升兜底保障水平。2024年全县农村低保标准为533元/月,人均享受达381元/月,农村低保人均享受金额实现“九连增”;全县城市低保标准为740元/月,人均享受达500元/月。截至2024年10月,全县脱贫户低保兜底保障9501人、纳入特困供养2741人,监测户低保兜底保障2741人、纳入特困供养108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建立分层分类救助体系。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加强低收入人口监测和防止返贫监测两项工作衔接、信息共享,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加强数据交叉比对,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合监测低收入人口4.5万,并根据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及时给予相应救助帮扶,形成梯度救助格局,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截至2024年10月,全县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2.7万人、特困供养6051人,发放残疾人“两补”2.39万人。四是数字赋能提升救助效能。依托“天府救助通”智慧救助平台、“一卡通”发放平台和“省内通办”,打造经办服务流程、重塑监管闭环,实现困难群众在居住地、急难发生地申请救助,实现救助资金“一卡直发”。依托财政惠民惠农“一卡通”发放平台,将社会救助保障对象与居民家庭经济状况重点数据进行校验,保障对象精准度进一步提高。

三、深化综合治理,筑牢筑实救助保障“防护网”

一是全面改进社会救助工作作风。紧盯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中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搞形式走过场等突出问题,严肃工作纪律和群众纪律,深入开展社会救助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综合治理,持续治理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工作中服务意识不强、责任不落实、措施不精准等问题。二是严格执行低保近亲属备案制度。坚持把低保近亲属备案制度纳入对乡镇社会救助工作考核指标,全面开展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复核,共计备案159人,坚决杜绝“人情保”“关系保”。三是持续加大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力度。以社会救助申报政策、条件、流程、标准等为重点,通过新媒体、村村响、坝坝会、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宣传社会救助政策,2024年以来,开展政策宣传宣讲20余场,发放宣传单万余份,推动群众群众政策知晓度不断提高、诚信观念持续增强,群众对城乡低保的关注度和关心度更加聚焦,推动救助政策落实的公平性、公开性得到提升。(乐至县民政局 杨培供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