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秀锈——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展示”活动,推动工业遗产的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

来源:东方网    2024-11-04 15:56
来源: 东方网
2024-11-04 15: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工业遗产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经济价值。然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许多珍贵的工业遗产面临着被遗忘或破坏的困境。为了积极响应工业遗产保护号召,推动工业遗产的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以及博物馆在工业遗产展示中的创新发展。

在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中成功组织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铁西秀锈——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展示”的对话活动,旨在汇聚全国工业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工业遗产的保护路径与展示创新。

本次活动由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沈阳市铁西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指导,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主办,博展联盟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江苏苏豪爱涛文化有限公司、沈阳爱的展览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和沈阳世博天逸文化展示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本次对话活动由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艺术顾问、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陈同乐老师进行学术主持。

陈老师表示,工业遗产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如何保护、展示和利用这些工业遗产,成为了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次“铁西秀锈——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展示”活动,我们汇聚在此,共同探讨工业遗产的保护路径与展示创新,为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开创工业遗产保护与展示的新篇章!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王爱玲进行开场致辞,向在座的嘉宾致以由衷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对本次活动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

她指出,本次活动是对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号召的贯彻和落实的一次行动,也是沈阳作为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在新时期推动工业遗产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方面迈出的坚实步伐。工业遗产不仅是代表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沈阳工业精神的传承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保护和利用好珍贵的工业遗产,使其在新时代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沈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例如:《沈阳市旅游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3-2025年)》《沈阳市2023年文化产业振兴行动计划》等,到2025年末,沈阳市工业旅游景区和工业旅游示范区达到10家,打造中国工业旅游第一目的地。通过多类型的工业遗产进行积极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今天的对话活动,我们一起共同探讨工业遗产的保护路径和展示创新,为沈阳乃至全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同时也希望本次活动可以推动博物馆事业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主旨分享的主题是《从“满目疮痍”到“文化创意”——江苏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发展》。他指出江苏是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地,也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最早发祥地之一。江苏也是全国最早讨论工业遗产保护的省。随着江苏近代工业的转型升级,江苏工业遗产的保护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保护展示,到创意发展,工业遗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常州、无锡、南通、南京等,工业遗产的保护,正让满目疮痍的破旧厂房,成为了创新创意的文化园地。

按照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发展的要求,工业遗产的保护展示发展,又面临着提档升级的更高要求。要更加符合公众的需求,使工业遗产地成为保留城市记忆的历史街区,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交往空间,成为外来公众打卡的旅游目的地。

沈阳建筑大学的陈伯超老师以《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用——以沈阳东贸库改造利用为例》。从工业遗产是什么、保护什么、怎么保护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他提到,目前社会处于“前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的转型期,出现大量废弃厂房与设施,即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是代表“前工业时代”社会生活的直观标志物。工业遗产保护什么?工业遗产的基本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由于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技术价值,所以工业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保护技术实物;工业遗产保护怎么做?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要摆脱以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为主的惯性思维,要遵循“以上位规划为主,结合该工厂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准确定位”的功能定位原则。要注重对原物的整体保护,进局部加以装饰,要坚持“真实性原则”与“可识别性原则”的落实与体现,不让保护“变味”。要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与新老区别,认真分析原物的性质与形态,巧妙的在老建筑、老设施中植入相匹配的新功能。

上海大学现代城市展陈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黎分享的主题是《以绵阳“两弹城博物馆”为例——三线建设工业遗址博物馆的文化塑造》。他以四川绵阳“两弹城”的保护与开发为例,引申出工业遗址博物馆如何进行文化塑造。

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有以下特征:一、保护为先,确保遗产完整;二、合理利用,发挥遗产价值;三、挖掘价值,实现融合新转型;四、多元互构,塑造文化新记忆。工业遗址博物馆的文化塑造时应注意:(1)工业遗址博物馆可展示的文化包容度很高,它包含社会组织、经济架构、文艺、环境甚至是与政治之间耦合关系;(2)工业遗址博物馆所展示的文化并非封闭的、静止的文化系统,而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与行业、社区、社会形成多元互构的文化场域;(3)工业遗址博物馆的观众既有“亲历者”,也有“听说者”和“陌生者”。

基于以上三点,对工业遗址博物馆进行文化塑造时,首先应梳理工业遗址呈现的物质、精神、制度、哲学内涵,再从属性、功能、建设目标出发,去分析其文化特质,依照“提取—筛选—再现或再造”的过程,将自身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更替置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背景中,形成工业遗址文化的隐形逻辑,再根据“亲历者”“听说者”“陌生者”不同的观众角色的观展需求,将其文化特质结合起来、呈现出来,让工业遗址的文化形象易识别,耐回味,可传承。

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周常老师分享了《用商业逻辑思考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展示》。他从运河5号创意街区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出要用商业逻辑去思考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展示。在城市中心,工业遗存保护与展示是满足人们的情绪价值需求最好的载体之一;工业遗存要进行“有选择性”的保护——选择与人们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区域。建筑的人气在工业遗存的保护中尤为重要,它可以保护建筑。此外周常专家还认为“文商旅”观念存在偏僻,“文商”和“文旅”观念应该分开,“商”“旅”受众定位不一,在过去一些遗存开发中如成都宽窄巷、苏州平江路、常州青果巷都可以看到因“文商”和“文旅”观念不分而导致的本地受众后期兴致缺缺的现象。

沙龙讨论环节由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馆长王荣巍主持,引导嘉宾们围绕“工业遗产保护与展示的创新路径”和“智能科技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展示中的创新应用”两个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展示的创新路径》沙龙环节中,福建省博物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吴志跃指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具有:1、内容丰富;2、形式多样;3、审美独特;4、故事感的特点。苏州市文物局副局长陈瑞近指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会有一定的冲突,实际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保护困难问题;工业遗产如何在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前提下实现充分开发利用值得思考。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刘宁说到,铁西中国工业博物馆的成功对老工业基地的保护有借鉴意义,工业遗址里可传承性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应是工业遗产的保护下一步的关注重点。沈阳市文物局原局长佟辑云表示,业内应努力推动工业遗产保护的认定和定级纳入国家法律层面,工业遗产保护需要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博展联盟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的王喜波说到工业遗址保护创新,在展示方式上应具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如VR、AR给游客沉浸式体验,让工业遗产“活起来”,通过数智化手段,让工业遗产成为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绝佳场所。

在《智能科技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展示中的创新应用》沙龙环节中,鞍钢博物馆馆长吴峥提到,随着智能化与科技的发展及技术的成熟,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展示也需要创新的发展应用。以鞍钢博物馆为例,我们在近几年的展陈改造中,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结合鞍钢的工业优势,历史优势、展馆的空间优势,用AI,多媒体与沙盘沉浸式体验空间、实体模型与多媒体的融合展示等多元化的科技展示手段,让观众生动的体验到了从钢铁冶炼,到生活场景的实现过程。实现了文物文化的活化利用,也加强了传播的力量。江苏苏豪爱涛文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副总经理任睿——智能科技在工业遗产保护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特点:数字化、沉浸化、虚拟化,目前正迈向第二个阶段:捕捉受众诉求反馈到展馆,满足长尾诉求。沈阳爱的展览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东升——智能科技在工业遗产保护中要遵循两个原则:1.真实性2.经济性和效果的平衡。沈阳世博天逸文化展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晓琳表示智能科技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展示中的核心是创新应用,利用主题化的内容,多元化的表达手段,多业态的合作形式。把工业遗产的文化内容挖掘展示出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