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再次成为文博行业聚焦的热点。博物馆创新力系列对话的第七场“秦淮意匠——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览策划”高端对话活动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成功举办,活动汇聚了众多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陈策划设计领域的权威专家与实践从业者,旨在搭建博物馆建筑设计师与展陈设计师之间的沟通桥梁,共同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陈艺术的融合之道,共同探讨博物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路径。
活动在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艺术顾问、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陈同乐的主持下拉开帷幕。他强调,随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公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博物馆的建设与展陈设计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南京作为文博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本次对话活动将为行业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在主旨分享环节,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经历,共同探讨了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陈设计的融合之道。
建筑空间与展览特色叠加:打造卓越博物馆的路径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以《当我是博物馆建设的甲方——建筑空间与展览特色的叠加》为题进行了分享,一个出色的博物馆,应当是其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典范,它完美融合了空间美感与故事讲述,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设施与浓厚的文化环境。以南京博物院为例,其之所以能够成为街区中的亮点,离不开精心的空间规划与设计。同样,大报恩寺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也是其成功的基石,没有这些事先精心规划的空间,就没有今天我们所见的博物馆。
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样性和差异化。我们期望博物馆的外部建筑能够反映地域文明或博物馆的特色,而其内部空间则应成为展览文化空间的延伸。如今,许多优秀的博物馆建筑本身已成为首要展品,它们以独特的空间设计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应追求独一无二,以展现其最佳面貌。例如,江户博物馆在巨大展厅中设置下沉广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空间体验,让我们意识到博物馆也可以拥有嘈杂而充满活力的空间。再如浙江的十里红妆博物馆,其外部空间仿佛重现了送嫁闺女的场景,而内部空间则完全沉浸在十里红妆的送嫁氛围中,这样的空间设计极具意义。一个好的博物馆必须强调空间、美感与故事的结合。苏州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完美地体现了苏州的地域文明,将苏州庭院和文明的要素以当代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博物馆中不仅要有空间的美感,还要有文化环境的美感,更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空间,故事就难以得到完美的表达。以迪拜的博物馆为例,其内部展览与未来主题高度契合,这样的展览只有在特定的空间中才能实现。再如大都会博物馆,其不断改扩建的过程中,内部空间始终与文化空间的表达相协调,中国馆就巧妙地运用了苏州元素来体现中国特色。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不应局限于展厅之内,而应拓展到展览、展示、展演、展销等多个方面。南京博物院就经常利用其空间举办各种活动,服务公众和社会发展。博物馆的内外空间都应以人为本,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例如,九州博物馆就强调博物馆应该是好玩的,注重参观体验与空间的结合,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作为博物馆建设的甲方,我们需要深思熟虑。在考虑展览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建筑空间与展览特色的叠加,使二者相辅相成,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南京博物院的改扩建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从零展品起步,通过精心策划展览体系,与建筑师紧密合作,共同打造出了令人瞩目的博物馆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建筑空间与展览特色融合的重要性。无论是江南的高速公路休憩站,还是日本的美秀馆,亦或是苏州博物馆,它们都以独特的空间设计吸引了无数观众。当我们在进行博物馆建设时,也应将展览主题与空间设计紧密结合,明确自己的需求,与设计师充分沟通,共同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博物馆空间。总之,博物馆建筑空间与展览特色的完美融合是构建卓越博物馆的关键。作为甲方,我们需要具备前瞻性的视野和细致入微的考虑,与建筑师和展陈设计师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共生设计——博物馆建筑与展陈艺术的融合实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立分享的主题是《共生设计》,他指出本次活动的主题——建筑设计与展陈之间的关系,是行业内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他提到一个建筑圈内的普遍现象:当建筑师访问国内博物馆时,往往会听到馆方和展陈团队对建筑师的不满。让人会很惊讶建筑师和展陈没有形成非常融洽的关系,他觉得这个问题是建筑师值得思考的。
作为同济大学教授和若本工作室的负责人,李立教授分享了其团队过去15年在中国多个省份的实践经历,其中不乏失败案例,但这些失败也成为了他们创新的动力和宝贵财富。他特别强调了洛阳在他们实践版图中的特殊性,因为在近15年的时间里,他们在洛阳完成了三座大型博物馆的设计,这种在同一城市连续设计不同代际博物馆的经历是极为罕见的。李立教授详细回顾了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以及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设计历程。其中,洛阳博物馆作为他们的首次博物馆实践,强调了建筑设计与室内公共空间的一体化,但展厅内部的设计并非他们的工作范围,这导致了建筑与展陈的脱节。而在设计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时,他们更加注重与遗址的融合,采用夯土和铜作为建筑材料,实现了建筑与展陈的初步结合。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设计则更加大胆和创新,李立教授及其团队克服场地限制,通过结构语言使建筑与洛河水面形成紧密联系,同时强调内部空间的开放性,使之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这一设计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体现了建筑师将展览与建筑融为一体的理念。最后,李立教授还分享了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建筑设计,与常见的位于广场上的博物馆不同,上博东馆位于商业氛围浓厚的区域,周围环绕着高层建筑,这体现了上海独特的在地性。因此,设计师特别强调博物馆与周围空间的融合,旨在将其打造成为上海老百姓的城市客厅。在设计上,上博东馆的外立面采用了大量干挂材料,这些材料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上海的地域特征。建筑师通过运用曲线象征海洋和平整象征陆地的元素,营造出海陆交汇的独特装饰立面,既展现了现代感又不失文化底蕴。博物馆内部空间的设计同样别具匠心,建筑师在规整的体量中巧妙地进行减法设计,创造出多个开放活跃的空间,使得这个庞大的建筑在具有纪念性外表的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内涵。上博东馆总面积高达11.3万平方米,长向186米,短向112米。为了避免单一空间带来的乏味感,设计师在长轴上设置了多元化空间,包括开放交流区、文物修复区等,形成了多中心的空间特征。此外,博物馆还注重人性化设计的改进,如女卫生间与男卫生间的比例设置为3:1,以及设置综合服务区等,这些设计都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上海博物馆东馆在展陈设计方面也有诸多创新之处。博物馆特别设置了文物修复公开体验展示区,将过去内部封闭的文物修复过程转变为开放的展示空间,让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文物的修复过程,增加了互动性和参与感。展览空间的设计也充分利用了不同的高度,如青铜馆高达8米的展示空间,让观众可以俯瞰青铜器的发展阶段,一目了然。此外,博物馆还采用了大跨步设计,使得陶瓷等展品的展示更加开阔和震撼。在空间利用上,上博东馆也做出了新的尝试。博物馆的屋顶复建了江南园林,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展示空间。这座园林群由两座小型园林组成,分别用于VIP接待和演出交流,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和交流场所。同时,博物馆的展厅内还设计了大量的自然采光落地窗,这在过去的博物馆设计中是不可思议的。这些落地窗不仅为展厅提供了充足的光线,还成为了观众观展时的休息空间,使得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城市的美景。通过这些设计,上博东馆成功地将建筑设计与展陈艺术融为一体,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独特的参观体验。通过这些案例,李立教授不仅展示了其团队在博物馆设计领域的深厚功底和创新精神,也强调了建筑师与展陈团队之间紧密合作的重要性,以共同提升博物馆的整体品质和观众体验。
苏州博物馆:传承、创新与融合的设计探索
苏州市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陈瑞近以《设计师、博物馆和展览》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关于苏州博物馆建设的一些见解。贝聿铭先生,虽然并非苏州本地人,但他的叔叔贝润生居住在苏州,因此他从小就对苏州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贝先生以其卓越的设计才华,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众多令人瞩目的公共建筑作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包括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和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追求,也体现了他对公共建筑设计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强调了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协调问题。贝聿铭认为协调是一个永久的课题,需要在建筑设计中找到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他强调建筑应与周边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协调,而不应突兀或割裂。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他巧妙地融合了传统苏州园林的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使得新馆与古城风貌相得益彰。二是,创新与发展的问题。贝聿铭认为中国建筑要发展,必须有根有据,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有创新的眼光。他反对墨守成规,表示“根必须是中国的根,而发的芽必须是新的”。因此,他主张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用现代建筑手法进行创新和演绎。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他采用了大量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如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等,同时融入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空间体验。三是,因地制宜的问题。贝聿铭强调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他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通过精心的布局和空间设计,使博物馆成为古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他还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和实用性,确保博物馆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功能需求。这三个关键问题共同构成了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时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他在建筑设计领域深厚的造诣和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到见解。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充分体现了传承、创新与融合的理念。一是传承方面。苏州博物馆在设计中深刻体现了对苏州传统文化的传承。贝聿铭巧妙地运用了苏州园林的经典元素,如粉墙黛瓦、桥、假山等,并通过现代建筑手法进行重新诠释,使新馆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展现出新的生命力。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更贯穿于整个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和细节设计中,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苏州文化的深厚底蕴。二是创新方面。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设计常规。他采用了大量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如钢结构、玻璃幕墙等,为博物馆创造了一个既通透又富有变化的空间环境。同时,他还引入了自然光设计,通过巧妙的采光和遮阳处理,使博物馆内部空间明亮而舒适。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功能性和观赏性,也展现了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大师的独特设计理念和前瞻性思维。三是融合方面。苏州博物馆在设计上实现了建筑与陈列、展览以及馆藏文物的完美融合。贝聿铭注重博物馆内部空间与展览内容的协调统一,通过精心的布局和空间设计,为展品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展示环境。同时,他还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使博物馆成为古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整体品质,也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更加舒适、愉悦的参观体验。最后,陈局长表示,苏州博物馆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卓越的建筑设计和精美的展陈布置,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艺术的窗口。通过这座博物馆,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力量。
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空间叙事表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刘克成教授在《空间叙事》主题分享中指出,叙事是人类天生的能力,叙事化是展陈设计常用的手段,博物馆通过讲故事方式组成呈现展览内容,将展品和信息以叙事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理解。然而,传统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建筑往往只关注自身,成为叙事的一个缺席者,这导致博物馆建筑简单化、千篇一律。接着,刘教授强调了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应以空间为主题,老一辈建筑师可能更注重建筑的外观形态,但自建筑运动兴起以来,空间已成为建筑师设计的主体。建筑师应通过精心的空间布局与设计,创造出层次分明的空间,设置视觉焦点,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从而强化观众的体验感和沉浸感。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引发观众与历史的情感共鸣,也是当前全球博物馆设计的前沿趋势和基本原则。他认为,这是全球性博物馆设计的前沿趋势和基本原则。对于文化遗产而言,许多建筑设计都与遗产遗址紧密相连。空间既是遗产存在的场景,也是展示遗产的舞台。空间叙事是理解遗产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筑学介入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的重要方式。通过空间叙事,可以让观众沉浸其中,聆听历史的回响,引发今人与古人的共鸣。这正是今天所追求的目标。最后,刘教授以其未未实现的案例——殷墟博物馆建筑设计为例,复盘分享了其如何通过空间叙事讲述殷墟的故事。他提出,博物馆应拥有特殊现场的遗迹和通用空间,并将专属的空间元素融入其中,以定义博物馆的文化特色和空间特色。同时,他强调空间并非故事的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参与者,空间叙事的本质是建立人与物、人与城市、人与历史的联系,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圆桌讨论环节
第二阶段的圆桌讨论环节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主持,并首先向在座的各位嘉宾介绍了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明朝时期的琉璃宝塔和大报恩寺本身就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其通体琉璃的壮丽景象令人叹为观止。在介绍之余,王文溪馆长还风趣地遐想,或许在明朝时期,负责监工的匠人们也曾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围绕着如何创造这一建筑奇迹展开过热烈的创意讨论。这一介绍不仅展现了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也巧妙地引出了接下来关于“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时代性融合”的深入讨论。
话题1: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时代性融合
浙江省博物馆原馆长、二级研究馆员陈浩在圆桌讨论中指出,博物馆作为拥有330多年历史的公共文化机构,其建筑设计一直备受关注。过去,建筑师专注于建筑的语言,博物馆人则更侧重于功能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逐渐走向融合,共同致力于建造更优质的博物馆。多年来,他在博物馆工作中与设计师紧密合作,深刻体会到博物馆建筑不仅是展品的容器,更是地域文化、时代精神的体现。他还通过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新馆的马王堆汉墓陈列两个案例的分析指出,博物馆建筑应在功能优先的前提下,成为具有地标性的建筑,与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特征相融合,共同讲述有意味的故事。
中国博物馆协会专家组成员、福建博物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吴志跃在分享中强调了建筑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并从个人和甲方的角度阐述了对建筑的关注。他指出,博物馆建筑应被视为第一件展品,且建筑师需与甲方深度沟通以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吴院长还通过几个案例,如美国的夏威夷珍珠港事件博物馆、迪拜的未来博物馆、日本的美秀博物馆以及斯德哥尔摩的沉船博物馆,进一步说明了建筑元素对博物馆成功的关键作用。这些案例都展现了博物馆建筑如何通过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手法,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最后,吴院长表达了对未来继续沟通和探讨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期待。
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大剧院原副院长杨玲提到,长期以来,在博物馆的大规模建设期间,博物馆界与建筑界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对抗或博弈。她回顾了过去的一些论坛和讨论,强调了这种紧张关系的存在。然而,她也认为,正是这种对抗和博弈推动了双方的不断探索和进步。杨玲指出,博物馆建筑学与博物馆学虽然有着不同的历史和发展轨迹,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两者需要更多地融合与共生。她强调了建筑师和博物馆学家之间深入理解与合作的重要性,认为这有助于创造出更具文化内涵和观众吸引力的博物馆空间。她提到,在实际操作中,博物馆空间往往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既是对建筑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观众体验的忽视。因此,她呼吁博物馆界与建筑界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陈艺术的融合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好的文化体验。她认为空间并非空洞无物,而是充满内容、温暖和爱意的。它能够感化人心,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
杭州博物馆书记、馆长王英翔分享了杭州博物馆筹建过程中的非典型性案例。博物馆在选址和设计上经历了多次变动,期间对建筑空间有诸多设想,如追求开阔无柱的展厅空间。然而,最终确定了运河专题馆设计虽与运河主题契合,却与历史类博物馆的文物展示需求不符。面对现有空间布局的挑战,她表示需转变思路,主动对接建筑设计理念,探索如何融合和利用现有空间最大化展示杭州的历史文化。她还提到再参观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和南京城墙博物馆后的启发,强调应充分尊重设计师理念,实现展厅内外的融合,打造集文化传播、展示与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体,以更好地服务公众。王英翔还指出,在安全与管理复杂性面前,需将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同时推动文化事业与产业的融合创新。
苏州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谢晓婷在其分享中,深入探讨了作为建筑使用方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思考,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她提到,虽然自己并未作为甲方参与建筑设计,但作为贝聿铭和德国GMP设计的博物馆的使用方,她深刻感受到了建筑空间利用的重要性。她表示,这些建筑不仅外观独特,内部空间设计也十分精细,为观众提供了优质的观展体验。其次,谢馆长探讨了与建筑师设计理念的对话和融合。她以苏州博物馆的展览实践为例,指出并非所有艺术家都能充分理解并与建筑师的设计理念相契合,强调了在使用建筑时,与建筑师保持深度沟通与理念融合的重要性。第三,谢馆长认为,建筑师在设计时应深入理解并融入当地的在地文化,特别是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而言,强调要了解当地文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她以苏州博物馆西馆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现代材质成功表达传统文化元素,实现建筑艺术与地方文化的和谐共生。最后,谢馆长强调了观众体验在博物馆运营中的核心地位。她通过苏州博物馆毛绒大闸蟹的热销案例,阐述了体验经济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同时,她提出了将博物馆空间拓展为酒店等创新想法,旨在进一步延长与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
南京艺术学院数字艺术学院庄元教授在分享中提出了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陈设计融合的关键观点。他指出,在过去,建筑设计与展陈设计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形成了独立叙事的局面。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从独立叙事逐渐走向共同叙事,或者说是融合叙事,已成为大势所趋。庄元表示强调,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陈设计应实现由内而外的融合,即从内部空间出发,延伸至外观及周围环境,确保整体设计的统一性和和谐性。他认为,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整体品质,还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体验。庄元还提到,成功的博物馆设计并非仅仅追求酷炫的形式,而是应深刻挖掘文化内涵,通过精妙的空间布局和展陈设计,将历史与现代、艺术与科技巧妙结合,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最后,庄元呼吁博物馆行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陈设计的融合与创新。
话题2: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陈设计的融合创新江苏省文联副主席陈国欢老师在分享中强调了博物馆展陈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创新。他指出,展陈与建筑设计虽侧重点不同,但目标一致,必须走向一体化。在融合创新过程中,他建议要平衡好加法和减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展陈设计中,但建筑面积和成本的增长也需得到控制,不能贪大求全。同时,他提到体验是展陈的重要手段,但需把握好度,不应过分追求打卡、沉浸式等效果而忽视观众的体悟。他认为,体悟在观展过程中同样重要,是观众高层次的心灵获得。最后,他总结了平衡体验与体悟、加法与减法的重要性,为博物馆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并指出审美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强调体验的最终目的是让观众有所感悟,享受美的震撼。上海大学现代城市展陈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云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李黎分享了其在博物馆工作30多年的宝贵经验,强调了在博物馆建筑、展陈及公共空间设计中,明确服务动机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是建筑师、馆方领导还是展陈设计师,都需要明确“为谁服务,做给谁看”这一核心问题。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其核心宗旨是为观众服务。李黎老师还提到了“共生”的概念,认为建筑师、展陈设计师及馆方领导应共同努力,确保作品既美观又实用,且便于管理。李黎老师指出,如果这三方面能够实现共生与融合,那么最终呈现的作品定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马麟在论坛活动中,就博物馆建筑设计分享了四点深刻见解。首先,他强调博物馆建筑作为博物馆的第一件展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是对建筑美学的追求,更是对博物馆文化内涵的直观展现。其次,他指出建筑师与博物馆方之间的紧密合作是推动博物馆建筑设计发展的关键。双方需要在设计理念、功能需求和观众体验等方面进行深入沟通,共同打造既符合博物馆特色又满足观众需求的建筑作品。第三,他强调了差异化发展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应有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以更好地展现其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最后,马麟提到博物馆建筑的成功与否最终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可。观众的满意度和反馈是衡量博物馆建筑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马麟馆长的分享为我们深入理解了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合作机制、差异化发展原则以及评价标准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博展联盟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创始人王喜波,以当年作为展览项目的乙方身份,分享了到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览设计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依存。基于多年展览项目的经验,他特别希望展览企业能在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初期阶段就参与进来,与建筑师、甲方及乙方进行充分沟通,确保展览需求被融入建筑设计中。王喜波指出,博物馆建筑不仅是建筑本体,更是地域文化、历史底蕴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体,需容纳下整个博物馆的展览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多方沟通至关重要。在展陈设计时,应融合和借鉴建筑设计元素,兼顾形式需求和功能需求。他举例说明了在黄州苏东坡纪念馆项目中,通过调整中庭竹林的打造与设立苏东坡蓑衣竹杖芒鞋形象雕塑,成功将展览内容与建筑融为一体,成为游客打卡点。他还提到,在科技和绿色节能要求下,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陈设计需考虑未来趋势,实现更高质量的融合,推动博物馆建设的发展。华格照明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全国技术培训总监毛正良作为一家照明企业的代表,他表示照明服务于博物馆的建筑与展陈,推动其整体发展。博物馆照明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受外部因素影响,需相关因素共同进步。新技术需合适的载体和实践验证才能得以应用。博物馆的新形态和展出布置也促进照明系统的进步。他以南京城墙博物馆为例,通过反馈改善了照明灯具。同时,华格也针对复杂造型文物推出新照明系统。照明与展柜、玻璃、多媒体等行业紧密相连,与博物馆的进步相辅相成。我们致力于与博物馆、布展方等紧密合作,共同探索照明在博物馆中的新应用。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期待为博物馆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照明环境,推动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发展。
博物馆创新系列活动第七场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办,博展联盟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江苏渤展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华格照明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