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为笔 绘就“非遗”文化的传承长卷

来源:东方网    2024-11-06 09:19
来源: 东方网
2024-11-06 09: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苏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主题系列活动2.0”走进苏州华贸中心

400多年前,由吴门四家的文徵明设计布画,仇英进行藻绘,紫芝园由是存于世;400多年后的这个秋天,在“复刻”的紫芝园里,一场关于苏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非遗”体验活动,再次奏响了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和谐乐章”。

11月2日,由姑苏区委统战部、姑苏区住建委、姑苏区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主办的“苏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主题系列活动2.0”走进苏州华贸中心。新阶层人士、民建和致公党、在苏香港同胞和侨界人士等50余人参与古建模型搭建和非遗技艺漆扇活动,切身体验“非遗”的精妙之处,沉浸式感受“非遗”之美。

石路商圈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商贸业盛极一时,富有“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美誉。苏州华贸中心位于古城核心,作为石路商圈新地标,是集多种丰富业态及功能区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平台。苏州华贸中心是华贸集团的标杆项目之一,曾荣获2023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项。通过“园林式商业街区+奢侈品购物中心+奢华酒店群+国际化高端服务式公寓”等多元的业态组合,构建了全新的高端时尚生活方式、营造了沉浸式的社交体验,对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重塑古城商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紫芝园则是苏州华贸中心传承姑苏人文的见证。据文献记载,原紫芝园建于明嘉靖年间(1546年),当年与留园并称姊妹园,盛极一时,然存世不足百年,终仅以文字见世。2021年,苏州华贸中心邀请园林、文化、建筑界大师,以王稺登(明)所写《紫芝园记》为参照,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融合当代价值和审美需求,对紫芝园进行重建。2022年2月,凝聚非遗大师智慧、“古老而崭新”的紫芝园在苏州华贸中心落成,消失了300多年的一代名园风雅终于“回归”,并因而引得万众瞩目。

紫芝园,便是此次活动的地点。现场,参加者不仅参观苏州华贸中心紫芝园、华贸姑苏里服务公寓以及商业街区等展示场所,而且了解了苏州华贸中心的概况、建设和发展情况。值得一提的是,资深古建专家结合过云楼中路门厅、轿厅建筑模型等具体模型,全面深入解读苏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由浅入深介绍了非遗文化。

其中,体验是该专场的“重点戏”。参与者分组体验古建模型搭建,包括搭建过云楼中路门厅和轿厅建筑模型、三种样式古建典型节点中模型等。其中,专业工匠和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暖心”志愿者们指导大家搭建模型。通过动手实操,参与者亲手体验各类模型的搭建,全真还原精美构件,近距离感受榫卯之美,沉浸式体验古建营造技艺的精髓。

与此同时,该专场增加非遗技艺漆扇体验环节。漆扇是一种非遗手工艺品,以扇子为载体,运用非遗漆染工艺手工染制而成。制作方法是使用漆艺中的“飘漆”技法,利用漆不溶于水的特质,以点、甩、弹、划等手法,在扇面上绘制出绚烂多彩的图案,每一笔都流淌着东方文化的韵味。

玩味着手中的“漆扇”,周星没想到一把扇子,在一桶漆水里“随便”一“涮”,竟然“涮”出这么好看的图案,他直呼:“好玩!神奇!”周星是一年级学生,两年前,他跟着爸爸妈妈自香港到苏州。“在苏州生活久了,都觉得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他的妈妈洪女士说,“通过这次活动,我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深刻体会祖国‘非遗’文化之美!传统文化应该从小就熏陶,这次特地带孩子过来参加活动,就是想让孩子也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孩子从小对身为中国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主办方姑苏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此次活动扎根于“非遗”,意在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既让参与者零距离领略“非遗”的魅力、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又感受到了石路商圈的蝶变和商业重回古城的新发展机遇,凝聚了古今姑苏人文技艺的对话与延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据了解,“苏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主题系列活动”于2023年10月启动,至今已在学校、商圈、社区等各类场所举办19场,吸引5000多名市民游客参加活动。该项目于今年7月荣获2024年“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探索之星”奖。(栾新秋 薛文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