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市积极探索专利产业化发展方向,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涉铝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新型产品的研发投入,高效推动专利产业化发展,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打造产业链,聚力创新创造,夯实专利产业化基础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依托魏桥创业集团原铝供应的资源优势及企业自身电力优势,延链、补链、强链,吸引壮大下游企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铝产业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高精尖领域拓展。
2024年上半年,全市110家规模以上涉铝企业研发投入19.04亿元,占邹平市研发投入的比重为64.17%。持续高额的科技投入,加速专利技术升级迭代,增强了铝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9月,全市110家规模以上涉铝企业拥有有效专利1959件,其中,发明专利179件、实用新型专利459件、外观设计专利1321件。规模以上涉铝企业发明专利实施率超过60%、产业化率超过50%,提高了铝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了专利技术产品化、规模化发展。
同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支持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目前拥有涉铝高新技术企业2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2023年,山东宏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24年,山东创新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裕航特种合金装备有限公司等涉铝企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在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试点平台备案。
打造科创平台, 聚力 产学研 合作 ,提升专利产业化效能
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信信托深入合作,联合筹办魏桥国科研究院、渤海科技大学,获批建设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先进铝基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牵头组建铝谷产业技术研究院,强化公共服务和转移转化功能,为涉铝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科技服务,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进一步完善铝谷检验检测中心和铝产业大数据中心,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项目落户邹平。特别是,邹平与中科院建立起“一院多企一平台”的合作体系,开展产业、技术、人才多层次合作。
建成全国唯一的“中国铝谷”平台,实体入驻企业60余家,大宗商品交易额突破530亿元,供应链金融融资超过10亿元,打造集研发、交易、技术转化、大数据、检验检测于一体的科创综合体,产学研合作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了涉铝企业专利产业化经济效益。由山东宏桥新型材料联合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成功揭榜“基于铝基的交通轻量化”省重大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打造科研团队, 聚力招才引智,培育铝产业专利人才
涉铝企业围绕专利产业化项目和创新需求,积极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努力打造结构合理、支撑有力的科研团队。实施“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战略,创造性开展“科技副职赋能行动”,精准为企业配备科技副职,搭建起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桥梁。
成立“一十百”3大扶持资金,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10亿元人才创业基金、10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打造全国县级市最好的营商环境。涉铝企业引进“两院”院士1人、俄罗斯外籍院士1人,批准建立涉铝院士工作站2家。创新集团、恒嘉高纯铝业两家涉铝企业获批国家人才项目2个,魏桥创业集团成功申报山东省齐鲁友谊奖。200余家企业与4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建立深度产学研合作,柔性引进“两院”院士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0余名,为邹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2022-2023年,邹平借助“助企攀登”专利审查员齐鲁行行动,引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协作天津、河南中心资深审查员驻企服务,为全市涉铝企业培训专利人才,持续赋能铝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通融资渠道,化解融资难题,提供专利产业化资金支撑
为解决制约涉铝企业专利产业化资金缺乏的困难,邹平贯彻落实省市专利质押融资优惠政策,搭建银企专利质押融资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助推银企合作。
2021-2023年滨州市共完成专利质押融资90.3亿元,排名全省前列,其中邹平落实知识产权(专利)质押融资业务91笔,完成质押融资26.5亿,排名滨州市第一位。
邹平市2022年、2023年办理质押融资的笔数分别比上年增长163.63%、75.86%,其中2023年全市企业通过办理专利质押融资获得贷款金额为13.7亿元,超过2021年2022年总和。 共有17家涉铝企业、20件涉铝发明专利参与质押,融资金额116574万元。实现用惠企政策“金杠杆”撬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堵难点,为企业专利产业化融资提供了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