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建设者如何保证旅客手机信号畅通无阻
11月14日,在镇江关开往成都的C5764次列车上,游客们有人拿着手机看视频、浏览网页,也有人拿着手机、电脑远程办公,还有人为家乡牦牛肉开启了直播带货。
在这列飞驰的高铁上,中铁电气化局的刘进也是其中一位特别的乘客。作为西宁至成都铁路(以下简称: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镇江关段公网通信的负责人,此刻,他不仅是一名普通的旅客,更是这条铁路网络畅通无阻的幕后英雄,乘坐此趟列车正准备转战都江堰至四姑娘山铁路公网通信建设一线。在列车上,他望着窗外那红彤彤的枫叶,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随手一拍,便将这份美丽分享给了远方的爱人。这份轻松与惬意,正是他们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
然而,在这列车高速上高原、过隧道的过程时,保证旅客的手机通信质量并非易事。与普通区段相比,高原地区的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给通信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此,中铁电气化局的建设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了旅客手机信号的畅通无阻。
回想起当初选址的艰难,刘进至今记忆犹新。高原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对基站的设置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们根据不同位置、不同情形的特点,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在直线区段,相邻站点交错分布于铁路的两侧,形成了独特的“之”字型布局,这不仅改善了切换区域,还确保了车厢内两侧信号质量的均衡。而在铁路弯道处,基站则巧妙地设置在弯道的内侧,以提高入射角,保证信号覆盖的均衡性。
此外,基站与铁路之间的距离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距离太远了,信号覆盖弱,加上车体本身的损耗,无法满足手机信号强度的要求;距离太近了,又会出现“塔下黑”现象,反而导致信号覆盖不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刘进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仅28岁的公网团队,沿着铁路沿线进行了艰苦的现场勘查,他们精确测量每一处地形地貌,一跑就是一整天,只为找到那个最佳的基站位置。
为实现5G信号的良好覆盖,施工不仅通过上述基站设置,还要在隧道内挂设漏缆、隧道口建立场坪的方式灵活组网。在隧道内,由于高铁速度太快,传统的天线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他们采用了壁挂漏泄电缆的方式来解决信号覆盖问题,漏泄电缆的结构与普通电缆基本一样,但电磁波在漏泄电缆中纵向传输的同时,还能通过槽孔向外界辐射电磁波。这样,安装在隧道壁上的电缆就实现了天线的功能,确保了隧道内手机信号的稳定传输。
此外,在隧道口,他们还通过场坪基站完成高铁进入隧道前后的网络信号切换,起到了隧道内和隧道外信号的衔接作用。这一措施确保了乘客的手机信号在高铁进出隧道时不会出现卡顿或中断的情况。经测试,川青铁路青镇段5G网络下载速率达648Mbps,下载成功率100%。
刘进带领团队在隧道内对设备安装位置及方式进行实地勘探--何家乐摄.
随着项目的开通,刘进望着窗外飞驰的列车和远处连绵的高原,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感慨。他知道,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才使得高铁通、网络通,为旅客们打造了一个畅通无阻的通信网络,让高原不再遥远,让信息触手可及。然而故事还未完,这趟列车即将带着刘进与他的团队正在奔赴着下一个公网项目。(作者:何家乐、马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