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实现数字乡村转型与共同富裕目标,西南财经大学“SWUFE学术菁英计划”课题实践组2023年10月至2024年7月,在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和成都市大邑县开展了为期数月的实地考察与调研。课题组深入探讨数字乡村的演进路径及其提效机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推动数字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走访凉山:迈向数字化,初步探索智慧农业之路
图1 课题组在西昌市大兴乡农贸市场调研 课题组/摄
课题组首先前往凉山州西昌市开展实地调研。在与当地村干部交流过程中,团队了解到西昌市在数字化浪潮中逐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团队参观了包括自动化农机站和基础农业物联网设施在内的农业设施,了解到设备投入成本高、农户认知度不足等因素是制约数字化技术推广的主要挑战。在村干部的引导下,课题组与当地农户深入交流,发现大部分农户对智慧农业技术已有一定认知,但实际应用的普及率较低,经济和技术障碍依然显著。
图2 课题组拜访凉山州农业科学研究院 课题组/摄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地智慧农业的实践情况,课题组特别对西昌市葡萄专家、凉山州数字农业研究院潘俊锋副院长进行了深度访谈。潘院长介绍了葡萄产业在数字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包括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和生长监测系统的使用进展。他指出,一方面凉山州在长期进行农业数字化方面的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作物种植中提供了科学支持;另一方面,高昂的投入成本和农户对技术的理解不足,依然是推广中的主要障碍。此外,课题组还走访了四川月城明珠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作为当地葡萄产业的重要代表,已在部分种植区域应用了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监控系统,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然而,公司负责人也坦言,高成本和数据管理的复杂性依旧是数字农业进一步推广的阻力。
图3 凉山州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科技园 课题组/摄
虽然西昌市智慧农业的普及程度有限,但部分农户已经利用智能设备获取市场信息,提升了生产灵活性和市场应对能力。然而,课题组发现,受限于经济条件和技术学习曲线的制约,智慧农业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
探索大邑:数字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
图4 农户向课题组热切介绍农业机械带来的便利 课题组/摄
课题组随后前往成都市大邑县,深入调查这一全国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县的数字化转型情况。大邑县依托其良好的农业基础,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逐步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课题组参访了包括四川稻香渔歌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安仁镇新华社区南岸美村的“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核心区300亩无人农场试验田以及吉时雨(四川润地数字研究中心)等重点数字化项目。通过这些考察,课题组了解到大邑县在大数据、物联网和无人农场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
图5 大邑智慧农业产业园 数字乡村先行实践队/摄
图6 “稻香渔歌”智能玻璃温室 数字乡村先行实践队/摄
此外,课题组还与大邑县农业农村局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当地政府如何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促使新型农业主体率先应用数字化技术,从而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大邑县积极推动数字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打造智能化乡村旅游平台,不仅提升了经济活力,也增强了文化吸引力。课题组发现,这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户的收入来源,也推动了农村社区整体的发展,成果卓越。
成果分享:青年力量共助乡村振兴
综合实地调研成果和数据分析,西南财经大学“SWUFE”课题组形成了《面向共同富裕的数字乡村转型演进过程与提效机制研究》的研究报告,并向相关研究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交了建议报告,为数字乡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课题组负责人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大邑县和西昌市的数字乡村建设经验,特别是数字技术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乡村文化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智慧农业普及的政策建议。
课题组认为,乡村振兴的实现不仅依靠政策和技术的驱动,还需要青年人才的积极参与和贡献。通过实地调研与科学分析,课题组深刻体会到数字乡村的转型需要更多的经济支持、技术培训和差异化推广策略,以有效解决农户在资金和技术认知上的困难。课题组成员热切表示,将继续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为目标,以推动乡村振兴为己任,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愿景。
未来,凉山州和大邑县在数字技术与青年力量的助力下,将继续探索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路径,推动数字乡村的进一步发展。数字乡村的建设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是文化与精神的提升。我们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凉山州和大邑县必将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全国乡村振兴事业树立新的标杆。
(供稿人:西南财经大学 冯俊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