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额哈铁路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通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5年正式建成运营,该铁路的建成形成连接西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环渤海地区的铁路运输新通道,对完善国家铁路网络、加快西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改变了新疆与内地铁路通道紧靠兰新线“千里一线牵”的格局,打通了出入新疆第二通道。作为“一带一路”重要通道的额哈铁路近些年治沙步伐大大加快,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等治沙手段相继投入到实际运用中。昔日铁路两边的不毛之地,如今已被治沙网格与梭梭树覆盖。
以沙为令,闻沙而动
2015年,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呼和浩特公司额济纳运营维管段以全专业维管的形式进驻额哈铁路。额哈铁路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其中98%位于荒漠戈壁“无人区”,200多公里属于沙害严重地段,经常出现风沙埋道的现象。从2015年至2018年底,对于沙害治理,一直采用最原始的办法——人工清理积沙,天草车间党支部成立党员突击队与青年突击队带领30人左右为编制的小组对沿线受灾路段进行清理。在2015年的时候年平均出动治理风沙的次数为10次左右,仅仅三年,这个数次就变成了惊人的180多次,如何治沙,迫在眉睫。天草车间党支部与治沙工作人员历经艰辛,设计研发了分段式防治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
说起清沙,天草车间治沙工区工长秦建军说,2018年大年三十。正当大家欢欢喜喜地包饺子、贴春联、准备年夜饭时,沙尘暴突然造访。车间随即启动了风沙抢险应急预案,机车乘务员报告XX区段风沙埋道,急需清理。车间主任李云博随即拉响应急抢险铃,全体在岗员工迅速穿上防护服,携带铁锹,逆风而行,奔赴现场展开清理工作,段机关党支部在同一时间也已组织党员突击队奔赴现场协助清沙。在那一刻,大家无暇顾及即将到来的新年,只顾着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挥动铁锹,与凌冽的寒风和漫天的沙尘作斗争。寒风如同利刃般割面,扬起的黄沙令人窒息,细沙甚至钻入头发、耳朵和口腔。在人与风、人与沙的反复较量中,黄沙被我们一锹一锹高高扬了出去,轨枕一根根露了出来,直至晚上9时,肆虐的风沙终于减弱,清沙工作也接近尾声,而车间厨师师傅,也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年夜饭。
治沙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如何提升监测效率,保障行车安全,又是另一座要翻越的技术难关。2018年,为了研制一种能够实时监测沙尘暴的装置,额济纳运营维管段组织精干力量成立科研攻关小组,历时4个月,研制出一种风力监测装置,通过风力监测终端实时监测风速和风向,将风速、风向传感器这两个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传输通道传送至段调度指挥中心,一旦风速、持续时间达到II级出动标准,立即嗡鸣告警。工区立即组织人员出动,对进行封闭网底部积沙巡视处理。封闭网底部积沙处理由滞后被动发现转变为早期主动发现。
2019年,治沙工程管理小组临危受命,带领100多名干部员工开始了历时4年的沙害治理工程。天草综合车间主任胡鹏飞从事治沙工作4年多,至今记得那时的清沙难度,有时候前脚刚清完沙,后脚线路又被沙子掩埋,沙子随风而动,沉积在轨道内,严重影响列车安全运行,老胡说,有时候晚上刚清完沙子回来,衣服还没来得及脱,钢轨就又被埋了,刚“沾”枕头,紧急集合铃又响了......。大风裹挟着黄沙怒吼着从身旁掠过,清沙的人们使尽全身力气,铲起轨道上的黄沙抛洒至线路外侧。阚宏达印象最深的一次沙害,“当时10米外就看不见人了,沙尘遮天蔽日,车间七八十人,加上机关各科室来支援的,共计100多人,从傍晚一直干到凌晨两点多,最后一拨人撤离已经是清晨四五点。”28岁的褚益仑是2019年来到额济纳,一来就干治沙。“戈壁滩上阳光很厉害,一天下来,脸上只有墨镜印子那里是白的。”有一次,安装网格的时突然来了沙尘暴,“像一面沙墙,把一半人都围进去了。”他曾经当过消防员,在他看来,在戈壁中与沙搏斗,是另一种磨砺,“可以磨练出钢铁般的意志。”
8年来,中铁电化运管人把握战略定位,坚持与沙害斗争,绿色一步步、一寸寸沿着铁路向前延伸,铺展的是绿色,收获的是希望!
攻坚克难,构筑屏障
由于治沙作业项目繁多且该工程又是额济纳运营维管段乃至运管公司第一次承揽该类型工程,并且施工工序复杂,治沙一线作业员工又是初次接触,大大的加大了施工的难度以及作业进度。为了尽快让员工们掌握作业方式方法加快作业进度,治沙工程项目负责人阚宏达组织项目工程师以及技术员通过查阅资料、结合现场实际,先后制定了《高立式沙障作业指导书》《0.3HPE网格作业指导书》《0.5HPE网格作业指导书》等作业制度。烈日炙烤着大地,晒出片片皲裂的痕迹,热浪夹杂着细沙,将额哈铁路裹在黄沙的世界里。在额哈铁路两侧,连绵起伏的防沙网格随风摆动,犹如一条“哈达”顺着钢轨绵延至远方。为保证治沙工程施工工期,达到提前完成施工的目标,治沙小组许多人每天坚守在施工现场第一线,在铺设防沙网格过程中,治沙工程技术员刘志磊发现,0.3HDPE网格测量定点工作劳动强度高且原有的测量绳随着长时间拉放刻度尺精度下降,很容易影响作业标准,治沙工程项目部技术员的刘志磊对大家说,为什么不能研制一种便携式划线装置呢?说干就干,2020年,刘志磊与同事在经过多日反复的试验、修改后,最终确定了“0.3HDPE网格测量定点便携式小车”的设计方案,刘志磊立即到县城采购相关材料,经过半个月的切割、焊接、组装,一台省时又省力的“划线小车”出现在了大家眼前,大家迫不及待的带着“划线小车”到达作业现场开始试验,相比于人工划线,省了至少一半人力物力,极大的提升了治沙工作作业效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提前一个月完成了治沙工程,使得线路沙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切实保障了额哈铁路的安全畅通。
真抓实干,成效显著
额哈铁路风沙防护工程历时3年,段带领300余名干部员工在额哈铁路两侧建起了263万平方米的防沙网格和357公里高立式沙障,有效拦截铁路沿线风沙流沙,减少和降低了风沙对铁路的侵害。比起安装网格、沙帐等物理设施,生物固沙法更具可持续性。额哈铁路风沙防护工程便是生物固沙的典范。每年春季是种植梭梭树的黄金季节,有效时间不足两个月,治沙人必须紧紧抓住这宝贵的时间,起早贪黑便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截止目前,共计在线路两旁种植梭梭树89.4万株。治沙人员还铺设了105.18公里管道、180.6万米滴灌管,并采取24小时分时、分区浇灌的方式,确保滴灌系统正常运行,有效保证了梭梭树的成活。在所有治沙人的共同努力下,数十万株梭梭树茁壮成长,一片片的高立式沙障和PE网格在他们的维护下抵挡着沙尘暴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保障着铁路的正常安全运行。
扎根边疆,筑梦额哈
时至今日,绿色早已不是额哈铁路的“稀罕物”,一株株梭梭树,一片片防沙网随风荡漾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而治沙工作也从工程项目转变为维管项目,大家在治沙之余,在车间院落搞起了“幸福之家”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胡杨小院标准化幸福之家建设体系、胡杨小家高标准探亲房、胡杨驿站员工临时休息场所、胡杨之家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等在天草综合车间落地生根,文体活动室、心灵驿站、影音活动室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在大家的努力下,现在的天草综合车间已经打造成为“宜工、宜学、宜家”的温情港湾,现任治沙工区工长的秦建军说,刚开始来的时候员工的工余生活很单调,唯一的乐趣就是躺床上玩手机,现在不一样了,影音活动室、心灵驿站、文体活动室建成以后,大家工余时间逐渐变的丰富起来,大家在心灵驿站玩沙盘游戏、按摩解压、喝茶聊天,在文体活动室健身,在影音活动室高歌一曲。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证额哈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屏障,这是额哈铁路上千名员工共同的感受。(贾津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