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我们到山西岚县实践调研面塑产业,很多同学被巨大的面塑震撼到了,感受到了具象化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我们希望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故事和江西特色,打造更多受年轻人喜欢的产品,传承和发扬非遗技艺。”
带着各式各样憨态可掬的面塑产品来到北京,江西财经大学学生陈佳怡和团队成员不仅在乡村振兴青年市集现场收获了不少点赞,还在一场路演中获了奖。
她参加的“2024年公益未来·大学生就业力实践项目”11月7-8日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经过项目路演和专家评审,江西财经大学云端塑梦实践团“塑说新语——传承面塑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中南民族大学糕里茶气队“寻茶令糕时,助雷山发展”、重庆大学青耘绿春实践团“点绿成金——绿春茶产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位列前三。
站在项目路演的讲台上,江西财经大学学生陈家乐对团队如何将面塑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进行了展示。
陈家乐还记得今年暑期第一次见到巨大的面塑作品时的惊叹。他感慨说,团队一起头脑风暴,打造了很多与时下流行的IP、传统故事结合的面塑产品,背后还蕴含着精彩的小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更好地展现非遗的魅力”。
“很多团队成员通过面塑看到了具象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佳怡告诉采访人员,2022年,她和两位非遗传承人开启了面塑创业之旅,从旅游景点的小摊位发展到现在,已经在南昌拥有了三家固定门店进行销售,一方面招募社会人员兼职手工制作产品,一方面在学校吸纳学生加入运营团队进行实践。
“数字时代,非遗传承也不能掉队。”陈佳怡说,通过调研实践,他们发现岚县面塑作品的市场推广面临诸多挑战,“希望能够搭建面塑资产库、区块链版权登记保护、AI辅助设计等技术,突破传统工艺壁垒,实现工艺流程的创新与面塑产品的量产,推动面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看着大学生团队展示着乡村实践调研的成果,台下的众多评委也不断发出提问与建议:“你们对喀什土陶的创新是什么”“实地调研时遇到哪些困难”“一方面传承茶文化,一方面要与时尚结合,需要注意平衡传统与现代”……
石河子大学学生孙佳睿是“‘陶陶’不绝——保护和传承‘喀什土陶’的践行者”团队负责人。之前,她从一名来自喀什的同学口中得知,当地唯一的土陶生产工厂面临倒闭困境。于是,她找到了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老师,招募了同学一起,对新疆土陶产业进行更深入的调研。
今年暑期,他们走进了新疆克州乌恰县、阿克陶县、英吉沙县等地。孙佳睿告诉记者,他们发现,土陶产业在市场、技术创新与传承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于是,他们依托学校科研成果提出方案,更换黏合度更高的泥土作为原材料,还要在产品上进行创新,开拓年轻人的市场等。
“我们可以提供白泥,它的黏合度更高,上釉后产品颜色更好看,并且更容易运输。”孙佳睿说,喀什地区目前有许多店铺只在销售无法上釉的素陶,“因为土陶的知名度低,购买的人少,店铺只完成基础的烧制,但很多游客只能看到土陶的基础形状也会降低购买意愿。我们希望帮助他们提高产品的观赏性”。
来到北京之前,孙佳睿和团队成员还在校内参与了一次展示与选拔。石河子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就业办公室副主任李世行全程见证了学生团队之间的较量。他谈到,学生首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真正走进社会,探索行业发展,拓展视野;同时提升了调研能力、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这些都是在未来工作中必备的技能。
“除此之外,学生们通过团队的形式,发现乡村、基层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希望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成为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新时代戍边人。”李世行说。
采访人员了解到,公益未来·大学生就业力实践项目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在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支持下,通过培训赋能、企业参访、乡村实践等方式,探索乡村人才培育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有机结合的新路径。10年来,该项目从关注大学生金融素质教育发展到支持大学生就业课程和乡村实践,共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9个城市的89所高校参与。
在公益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十周年总结会上,重庆移通学院青年教师冉涛分享说,临近毕业,他曾为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感到迷茫时,参加了2022年中西部青年就业支持项目的一系列就业培训,“不仅有简历优化、面试技巧等系统培训,最为难忘的是该项目赋予我的乡村场景下全新职场体验,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活力与生机”。
冉涛说,他们体验到了如何在立足乡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工作,还运用公益创业的思维,对当地民宿进行创意性改造与设计,“让我有机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真切地体验和感受到完整设计构思的诞生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磨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活动策划能力,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擅长之处”。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项目还推出了就业力指导系列课程与社会实践,同时重点面向中西部高校大学生,通过多样化服务帮助中西部大学生提升就业力。去年,项目在26所高校展开,增设区域企业参访,更是支持大学生走进乡村开展就业力锻炼,鼓励更多学子参与乡村振兴。
据了解,为了帮助牧区牧民增收,天津天狮学院大学生团队研发出了一款美味口感的奶酪产品,并通过互联网销售,取得良好成效;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实践团队利用数字化技术,聚焦棉花生产技术中的关键问题,研发棉花病虫害AI诊断与防治服务App,有效提升了当地棉花病虫害管控智能化水平……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说:“大学生们深入乡村,寻求社会进步的推动方案,为乡村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实践成果,不仅为青年学子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