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化挑战为机遇

来源:东方网    2024-11-26 10:54
来源: 东方网
2024-11-26 10: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你们的人员果然专业高效!”11月13日,中海油服一体化与新能源事业部的井口采油树技术服务团队在成功结束作业之际,再度收获了来自客户当面的赞许。

2022年以来,中海油服一体化和新能源事业部面对井口厂家多样化、服务标准参差不齐情况,为整合优质资源使井口采油树技术服务业务高质量发展,成立了井口采油树技术服务项目组。两年来,井口采油树技术服务项目组深耕现场,以提升用户体验和产品质量为目标,全面提升自身服务质量。

从“0”到“1” 服务转型升级

以往,中海油服海上钻修机的井口采油树技术服务一直采用技术分包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存在沟通不畅、责任界定模糊、项目进度控制困难等问题,制约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为了确保海上钻修机井口采油树技术服务高效安全,2022年,中海油服一体化和新能源事业部以经营管理、技术发展和成本管控方式变革驱动服务模式创新,成立井口采油树技术服务项目组,全力攻坚,推动井口采油树业务向自主经营模式转型。

在转型初期,项目组深入调研分析海上平台需求,梳理公司业务现状、技术基础和人员结构,科学制订转型方案,抽调中坚力量,并诚聘多位资深井口工程师组建队伍。此外,公司收集整理了技术资料,明确了技术服务方向,推动井口工具及配件物料供应标准化,在人员配备、技术基础、物料供应方面逐步步入正轨。

从被质疑到受信任 赢得好口碑

破局之路不是一帆风顺。作为在采油树技术服务领域的“生瓜蛋子”,项目组是否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否肩负起日常技术服务的重任?能不能保障井口安全?一切“质疑”,都需要项目组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提高全员井口采油树技术服务专业水平是项目组的当务之急。项目组积极寻找学习资源、技术资料,在强化自学的基础上,多方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建立现场“疑难杂症”在线问题库,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分享、研讨交流,不断丰富团队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项目组先后建立了“盯防制”“可视化数据管理”“技能提升管理”等制度,为井口采油树服务业务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凭借扎实的基础和不怕困难的拼劲儿,项目组逐渐形成了良好口碑。在一次修井作业时,项目组接到紧急通知,某平台一井液控管线出口法兰处发生微泄漏。项目组立即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制订解决方案,最终通过应急改造现场密封工具成功实现了紧急封堵。事后,项目组还积极总结分析,针对此类情况研制出一种专用过渡套密封堵工具,为可能存在的同类风险提供了快速处置方法。两年以来,项目组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敬业的工作态度在每一次紧急任务中顺利“化险为夷”。

2023年以来,项目组先后完成技术创新成果7项,荣获中国海油“海油众创”、中海油服“2023年度百个微创新成果”“技术革新”等多个奖项。

从解决问题到想先一步 主动排忧解难

井口采油树技术服务项目组始终秉持“质量是业务发展生命线”这一理念,精益求精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为客户排忧解难。

项目组积极了解现场的“疑难杂症”,抽丝剥茧主动帮助客户解决难题,为海上一线提供针对性服务。

渤海油田一些区域井口采油树的使用年限长、设备型号多,海上人员井口作业时常常有采油树信息混乱、查询困难的困扰。在了解到海上一线需求后,项目组先行先试,初步建立起渤海区域的采油树数据库,为后续可能存在的预防性维修和综合维护保养等业务做好了信息储备。

在项目组与渤海油田的积极合作与沟通下,井口采油树技术服务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如今,项目组已累计完成渤海区域500余口井次的采油树技术服务。今年,项目组收到了来自渤海各区域客户的13封表扬信,客户满意度始终保持在100%。(作者:李博宇 赵振前 李永发)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