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养老的戏曲主播,给乡亲们办了场老年“村晚”

来源:东方网    2024-11-29 10:40
来源: 东方网
2024-11-29 10: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村晚结束,甄淑梭悬的心放下了。老人们给了她很多好评。台下的大爷大娘夸她用心,把这场庆祝秋收的表演搞得喜庆又热闹。更开心的是登台表演的老人们——

那两位黄梅戏《夫妻观灯》的六十多岁的阿姨过足了瘾;爱好吹电管的老人,第一次在人前展现了才艺,害羞又雀跃;最兴奋的是80岁的贾大爷,他和75岁的妻子,一起演唱了歌曲《唱给老伴的歌》。在现场热闹的气氛下,大爷还亲吻了妻子的脸颊,脸红得像个少年。

9月19日,秋分前夕,一场别开生面的“老年村晚”在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东神山村举行。组织者是53岁的甄淑梭,抖音上有237万粉丝的“甄妮刀马旦”。四年前的春天,正值疫情,她在演出时被困在温州的一个小山村里,索性开直播记录练功日常,意外走红。甄淑梭是一个刀马旦演员,擅长京剧和温州地方戏瓯剧,戏龄超过30年。喜欢她的网友把她称作“牛棚穆桂英”“抖音第一刀马旦”,并用打赏表达鼓励和支持。每月的平均打赏收入过万,甄淑梭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于是提前退休。她和丈夫从打拼了25年的温州返乡,回保定农村老家养老,结束了一家人分散两地的漂泊。

甄淑梭没想到,年过五十,她拥有了充实的乡村退休生活,更收获了广阔的舞台。粉丝里不少是农村老人。走近他们,让甄淑梭更了解老人们的内心。这两年,一个念头在她心里越来越强烈:为更多孤独的农村老人表演,回馈她收获的好运。

回村的主播 ,成了老人们共同的女儿

举办村晚,对于甄淑梭不是一件难事儿。日常去乡村的义演,就像一场场小型村晚。这两年,她和丈夫开着车,载着戏服和行头,在保定各县的山村里四处打转,为老人们“送戏下乡”。

舞台就设在坑坑洼洼的路边,没有豪华的舞台和布景。表演时,甄淑梭支了一个大屏幕,将直播页面打在了大屏幕上。老人们一边看戏,一边能看到大屏幕上的自己,还有粉丝们刷屏的“甄姐加油”“关爱老人”。村里的老人多数用“老人机”,只有少数人有智能机。甄淑梭的义演,让老人们第一次知道还有“直播”这种事物。他们围聚着,看她和手机里的粉丝互动,充满新鲜和好奇。

一开始,老人们称呼她“扬鞭子的”“烧火棍的”。不知不觉间,她被老人们当成了自家的妮子。他们心疼甄淑梭,路途遥遥,演出做饭辛苦。有次,甄淑梭表演完,一个大娘抓着她的手,落下眼泪,希望甄淑梭下次还去,她要自己做饭给“甄妮”吃。

构思村晚主题时,甄淑梭自然就想到了要办一场老年村晚,动员他们表演。义演直播时,她就多次想邀请老人们展示才艺,但他们还很扭捏着,不敢放开手脚。

“村晚就是咱老百姓的舞台!”整场村晚,甄淑梭不停地给老人们鼓劲。贾大爷最放得开,村晚结束了,还掩盖不住激动。他对甄淑梭说,“这是我第一次在晚会上表演哩,谢谢你啊,甄妮”。贾大爷是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喜欢在干农活时唱小曲儿。

“年轻人都出去打拼了,村子里种地的都是老年人。他们辛苦了一年,庄稼收成了,我要给他们办一场村晚,让他们丰富生活的色彩”。她从小离家学艺,想起父母总有愧疚,看着台下的老人,觉得自己在尽一份孝心,“从艺40年,最大的遗憾是未能给母亲和乡亲们演出过”。

在抖音,甄淑梭自称“53岁的牧羊少女”。白天,干完农活,她就开直播,翻跟斗,舞刀弄剑,虎虎生风。家里施展不开,甄淑梭就往外跑。羊群、村口、田林……都是她的新舞台。烧火棍、放羊鞭,代替了刀枪棍棒。八十岁的婆婆也经常出现在直播背景里,看着表演,开心得合不拢嘴。

土地里的“刀马旦”

1971年,甄淑梭出生在河北保定市曲阳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她就有一个“武侠梦”。第一次看河北梆子《呼延庆打擂》,女侠呼延庆跃上擂台,咔咔出手打倒恶霸,飒爽的身姿,让小甄淑梭一下子着了迷。

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要唱戏,当女侠。十三岁,父母将甄淑梭送到曲阳县一所民办戏曲学校学艺。她是180多个同学里最倔嘴要强的,也是基本功最扎实的。艺校条件艰苦,住的都是改造厂房,铺上稻草就是床。冬天,甄淑梭练到脚起冻疮,甚至磨出骨头,都没喊过苦。连医生都心疼又惊讶,冻成这样了,怎么能一滴眼泪都不流呢?

毕业后,甄淑梭如愿进入当地剧团工作。也是在那时,她认识了唱花脸的丈夫。

剧团经常在河北山里的村子里“巡演”。山路难行,演员们经常靠脚深入山村腹地。戏班来的日子,村里像过节一样热闹。老人们早早搬着小板凳等在台口下,为每一出戏鼓掌喝彩。深夜,演员们就住在老乡家里。老人们早早烧好炕,备好饭菜。念着演员们辛苦,烧的都是平时舍不得吃的肉菜。夜晚,没有电灯的山中村落,睡在老屋的炕上,耳边风声呼啸,成为甄淑梭内心无法磨灭的少年回忆。老人们和善又渴切的眼神,也一直留在她记忆深处。

后来,北方戏曲行业没落,演出机会越来越少,剧团甚至开不出工资。甄淑梭和丈夫跟随一位老乡去了温州演戏。温州是“南戏故里”,全国最大的京剧市场。

温州戏曲市场繁荣,观众尤其爱看武戏。要在如云的高手中闯荡出来,并不容易。甄淑梭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弱,刚登台表演,就演砸了,枪掉在了地上。她当时想,还是回老家吧。多亏一位剧团的老人鼓励她,“一看你就是有底子的,能练出来”。

甄淑梭没日没夜地练习,半个月后再登台,果然大获喝彩。她和丈夫每天演出的工资能赶上在河北一个月的收入。“妞妞”的名号,也从河北响彻到温州——“妞妞”是甄淑梭在艺校第一次表演时的艺名。当时,大家演一出鲤鱼仙子的戏,同学们演虾米和螃蟹,甄淑梭演一个贝壳。贝壳在方言里叫“妞妞”,也因为她是同学中年纪最小的。

有一次,甄淑梭发烧到38度多,观众却都在等着看她,“妞妞不上台,戏就不能开”。甄淑梭咬着牙打了退烧针,登台。穿上戏服,锣鼓一响,耍起刀剑,她就什么病痛都忘记了。靠着这份热爱、执着和苦练,甄淑梭在温州站稳了脚跟,闯出了名气。渐渐地,温州戏曲圈都知道,有一位叫妞妞的武旦。

成了名,甄淑梭感受到更多观众的热情。剧团经常去温州郊区表演。观众中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听说妞妞要来表演,都提前煲好温州老鸭汤,装进保温壶里。儿子女儿送的舍不得吃的坚果点心,也都攒着。演出完了就送到甄淑梭手上。

甄淑梭在温州一唱就是25年。从老人们那里收获的鼓励和善意,弥补了她离家在外的漂泊感。在抖音成名后,最开心的就是温州的老戏迷们——在温州舞台看不到妞妞表演,心里空落落的,现在打开手机就能在她直播间看了。他们打心底里为这位女侠骄傲。她披着戏服,威风凛凛,用一身耍刀弄枪的飒爽功夫震慑了很多网友。

如今,拥有了更大的舞台,生活条件也好了。甄淑梭想回馈年轻时帮助过她的老人们。村晚结束后,她照例请老人们吃饭。正值秋收,她也想用这场“村晚”演出为当地老人庆丰收,让他们在下地劳作回来后能开心一下。桌上有一道小鸡炖土豆——对于甄淑梭,这是独属于秋收的味觉回忆。

“以前秋分时,儿女们都会抽些时间回家帮老人收庄稼,一家人再一起吃顿团圆饭。在村里,这是很喜庆的日子。”但现在,年轻人们越走越远,回家并不容易。甄淑梭想,自己是帮在外的儿女们,请老人们吃了一顿团圆饭。

老人们身后,是一大片玉米地,等待秋收的玉米,在风中翻滚出波浪的形状。

女侠老了,打开另一片江湖

不能回家的年轻人们,通过甄淑梭的直播间,在云端参与了这场“秋收庆典”。他们看着甄淑梭耍火棍,弄长枪,威风凛凛地表演《穆桂英挂帅》的长段,发出阵阵叫好。

这些年轻人是“甄妮刀马旦”的常客,他们时常在义演直播间的公屏上激动地“认亲”,“这是我的姥姥!”“那是我姑姑!”也有很多粉丝私信甄淑梭:什么时候能到我姥姥的村里表演?

年轻人们把甄淑梭亲昵地喊作“甄妈妈”“甄阿姨”,喜欢和她说心里话。因为自己的小家也经历过长期的分离,甄淑梭对直播间里的依依乡情充分体恤和共情。

南下温州的那年,儿子才几个月大。她和丈夫借了五百块路费,狠心离家,转了三天三夜的车南下。每年返乡后再回温州,都是一场艰难的别离。有一年,刚回到温州的出租屋,她就接到儿子的电话。刚学会说话的儿子奶声奶气,喊“妈妈我不想你啊”。挂下电话不久,儿子又来电,又喊,“妈妈我不想你啊”。如此往复几次,母子俩在电话两头哭作一团。

“我在人海中漂泊,我的半生都已过”,甄淑梭常用这首歌作为短视频的配乐。她觉得,这歌词也是自己的人生写照。为了学戏唱戏,她从小离开父母,离开家乡,与儿女分离,尝尽离愁。

如今,闯荡江湖的女侠终于“落叶归根”。儿子在保定市安了家,结了婚,儿媳妇也偶尔跟着甄淑梭学舞刀弄枪。在甄淑梭的鼓励下,丈夫也开了抖音账号,开始直播唱评剧,受到北上广老年戏迷的喜爱。一家人的生活和美平顺,又充满干劲。

这份生命的动力也传递给了很多网友。一个在东北学外语的大学生,平日经常来看她的直播。后来大半年他都没有来。再出现时,他给甄淑梭刷礼物,说,“甄妈妈,我现在成功了,我已经正式做翻译了。那时刷到你的视频,是我最难过,已经想要平躺的时候。看到你的表演,你的眼神,好像又把我唤醒了”。

他们原本没那么了解戏曲,却被甄淑梭的“侠气”所吸引,了解到戏曲的传统文化,也喜欢上了看戏听曲。有人留言,想让甄淑梭在自己的结婚现场表演。回复引来了不少年轻人,“我也想要!”甚至有人开玩笑,“我想离了,重新结一次婚,请甄阿姨来表演。”也有女粉丝留言,想跟着她学点好身手。

能成为年轻人的榜样,让他们了解戏曲文化的美妙,甄淑梭感动又骄傲。

这场村晚,母亲和婆婆也在直播间里收看了。看着甄淑梭有模有样的架势,她们止不住骄傲。有家人相伴,住在山中,种菜锄草,赶牛牧羊,得闲就为老人们唱戏,这样的生活让甄淑梭平静、幸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