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两份重要报告——《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与《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4年)》相继发布。报告显示,江苏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高达2089万,首次迈过2000万大关,标志着该省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口抚养比也随之提升。面对这一挑战,江苏省积极寻求应对策略,精准切入老龄化痛点,展现了其在老龄事业发展上的决心与智慧。在《新闻1+1》的播报中,泰州姜堰区的“孝心卡”业务成为了一个亮眼的案例。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试点“孝心卡”获显著成效
自2023年11月起,姜堰区试点推行“孝心卡',老年人凭卡可享受涵盖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助餐配餐、助洁服务、助行服务等8大类32项服务,旨在激发老年群体市场化消费活力。"孝心卡“业务遵循“企业让利、民政补贴、公益捐赠、老人自付”的原则,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推动老年消费市场的繁荣。以助餐服务为例,民政部门为每位老人每餐补贴2元,极大地减轻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
在这一业务中,天与养老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化支撑和人员配比服务。在智慧化信息集成方面,不仅搭建了账户系统和服务工单平台,还实现了老人按需下单、服务监管、工单稽核以及服务结算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这使得老年人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助餐、助浴、日托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内容。
“孝心卡”的使用不仅涵盖常规的定点消费模式,即老年人亲自前往服务站点享受服务,还提供了上门预约服务选项,涵盖了上门照护、助浴、助洁等一系列贴心服务。借助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优势,我们可以清晰地追踪上门服务人员的工单状态,包括签到签出时间、服务路径定位、服务完成确认及客户评价等关键信息,确保了服务过程的透明度和真实性。这样的机制让老年人在享受养老服务时,既安心又放心,真正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居家养老服务体验,也进一步满足了老年群体的个性化养老需求。
通过系统化的数据集成和数据分析,天与的解决方案不仅实现了对养老服务全流程的监管,还显著提高了监管和结算的效率。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推动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设,还有效串联了养老服务资源,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2023年末,江苏省全省已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各类老年人助餐点超过8000家。
养老需求更多样,找准着力点是关键
就全国而言,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江苏则是老龄化程度较高、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的省份之一,老年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老龄化率居全国第六。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邱泽森指出,针对老龄化加剧的现状,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聚焦于养老服务短板,特别是养老服务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天与在养老领域的发展趋势预测上展现出更为卓越的前瞻性,不仅深刻认识到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更积极落实团队人才能力素质的提升,持续开展“高管创新训练营”,进一步落实团队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
同时,针对老年人中“9901”现状(即99%的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或基本自理,但仍有1%的老年人需要特别照护),政府和企业也需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养老服务,通过更加智慧、细节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产品等,实现更高质量的养老体验。
此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也至关重要。《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有87.3%的老年人选择在家中接受照料服务。因此,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助餐、助洁、助浴等居家服务,对于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提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向家边、身边、周边的延伸建设非常重要。以姜堰区罗塘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这样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的建立为例,充分集合了政府、企业、公益等多方的合作共赢,为老人打通“家门口”的幸福。
江苏省的老龄事业发展在全国树立了典范。通过政府、企业、公益组织以及老年人的多方合作, 不仅通过“孝心卡”这样的创新措施激发了老年群体的消费活力,还积极引入了智慧化、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升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需要不断优化养老服务,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普惠化、多元化发展,并做好社会变老的准备。未来,随着更多类似创新模式的涌现,我国的老龄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