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村民正在为金槐修剪枝叶
“刚一个大客户又订购了300盒金槐茶,等下我们就发货。”12月7日,采访人员来到位于衡阳县西渡镇陡岭村的华盛达金槐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付平国告诉采访人员,公司今年建成了金槐精深加工厂,打通了金槐从种植、研发、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走出了一条绿山富民的新路子。
什么是金槐?什么又是金槐米?很多人第一次听说,不免产生好奇和疑问。
衡阳县华盛达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平国介绍说,在中国,凡是槐树的花蕾经杀青干燥后都称“槐米”。金槐则是从槐树中筛选培育出来的集药用、花用、食用、观赏于一体的优良槐树种,学名十二槐花。金槐树的花蕾经杀青干燥后则称为“金槐米”。
图:衡阳县主要领导调研金槐产业发展
走进衡阳县华盛达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挑选、炒制、打包槐米……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在产品展示间,采访人员看到企业研制的各种金槐米产品琳琅满目,有金槐茶、金槐代餐粉、金槐苏打水、金槐精制粉等。墙上挂满了企业各种荣誉,34项发明专利引人注目。
据介绍,华盛达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以衡阳县金槐为主要原材料,打造一系列血管保护类金槐产品。同时,公司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长期合作,为金槐种植户提供专用肥和技术指导,让每一粒槐米从种植到成品真正做到原生态、无公害。
此外,该公司采用“公司+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村民发展金槐产业,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负责收购。这些年,公司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带动2000多人就业,农民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王玉红,今年63岁,在基地已经工作四年。“工作内容前期是种槐米树,中期做好管理,像杀虫、浇水这些,后期主要是采摘。每天工作8小时,包一餐,一个月能有3000来块,满足啦。”王玉红开心地说道。
金槐带来的效益,衡阳县洪市镇印山村村民王小林感触最深。“我们基地的土地都是紫色页岩,土层薄,又缺水,以前种什么都不成。现在好了,这几年种上金槐,不但荒山变绿了,荷包也鼓了。”王小林在付平国的带动下,种植110亩金槐,去年收入47万元。
据悉,槐米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富含芦丁、槲皮素、黄碱素等,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毛细血管脆性所引起的出血症,是高血压辅助治疗剂。其中,芦丁含量越高,价格越贵。经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长达一年的取样检测,衡阳县金槐的芦丁含量稳定保持在33.8%以上。
种植是基础,品牌是关键。目前,该公司注册了“华盛达”“龙头井”等商标,产品远销海内外,企业销售额已经超过3000多万,市场占有率从1%增长到12%。
这一切得益于付平国十年的坚守。1983年,付平国出生在市田村一个贫困家庭。1995年,其父患尿毒症,7个月后去世,这时付平国才12岁。
峰回路转。1999年9月,付平国考取北京吉利大学,让这个家庭重新燃起希望。可学费让付平国犯了愁,多亏其伯父相助才得以顺利毕业。因成绩优异、能力突出,大学还未毕业,付平国就被学校聘为院长行政助理,留校工作。
工作数年后,付平国不愿安于现状,辞职南下打拼。2007年3月,他在广东东莞找到了一份工作——一家公司的人事行政管理课课长。后来,他自办公司当老板,事业如日中天。
树高千尺不忘根。2011年3月,伯父患病急需照料,付平国果断放下在东莞的公司,回到家乡,守候在伯父病床前报答伯父的恩情。
在伯父病情稳定后,付平国没有回到繁荣的大城市,而是下定决心,用在外打工的积累在家乡进行二次创业,投资乡土,振兴农林产业,回报故土。在付平国的心里,他一直都在追寻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刻想着“自己富了,也要带动家乡的人都富裕起来,让更多的人从贫困中走出来。”
2013年,付平国在家乡创办了衡阳县华盛达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盛达),开启了他的第二次创业之路——在家乡搞农林科技公司,带领家乡人一起致富。
近年来,除了种植初级农产品,华盛达还加强与中医药机构的合作,着力破解金槐产业发展瓶颈,打造金槐产业种产销全链条一体化模式。经过七年的钻研,华盛达团队成功突破了精加工技术关键性难题。为及时转化科研成果,付平国于2021年注册成立了湖南金槐世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西渡镇陡岭村建成了金槐精深加工厂,彻底地打通了金槐从种植、研发、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完全解决了全县5.6万亩金槐种植业主的后顾之忧。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衡阳县的荒山都种上金槐,在全县建成一批高质量槐花观赏区、金槐米采摘区、槐园中药材套种区和金槐鸡鸭套养区,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要让一片片荒山,变成一座座宝山。”站在基地的山岗上,付平国坚定而又自信。
近年来,衡阳县把种植金槐树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来发展。目前,全县已建立金槐示范点10余个,累计种植金槐树5.6万亩,其中结籽面积2万亩,每亩年平均收入5000元以上,全县金槐产业产值逾亿元。(陈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