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随着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缓缓驶出,被称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
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首先体现在其不断拓展的服务网络上。从最初的少数几条线路,到如今境内93条时速120公里图定中欧班列运行线联通125个城市,境外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中欧班列编织起了一张覆盖亚欧大陆的庞大物流网络。这张网络的形成,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内陆城市不再受困于地理劣势,为其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例如重庆,曾经产品出口面临诸多困境,而中欧班列开通后,其外向型产业实现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江西赣州的家具产业集群也借助中欧班列迅猛发展,年产值大幅提升。在国外,德国杜伊斯堡港因中欧班列吸引了大量物流企业落户,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波兰马拉舍维奇口岸站的业务量更是成倍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欧班列的货物品类日益丰富,从最初的电子信息类、百货类产品,到如今涵盖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液晶显示屏等各类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以及肉类、葡萄酒等特色农产品,中欧班列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以成都为例,其通过中欧班列进口的肉类货值已接近4亿元,同时,各类“中国制造”也借助中欧班列走向海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
中欧班列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制度型开放的保障。海关部门通过深化“智慧海关”建设,推进“铁路进境快速通关”业务模式,利用无人机、全天候多功能查验车等智慧监管设备,以及推出“7×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关铁企”保通保畅协调机制等措施,显著提高了监管效能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为中欧班列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我国不断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完善国际运输规则,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了亚欧大陆的互联互通水平。
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不仅是商品运输的通道,更是促进各国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它以互利共赢为宗旨,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注入了新动力。相信中欧班列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黎日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