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文化探源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圆满落幕:名家汇聚,共绘夜郎文化传承崭新蓝图

来源:东方网    2024-12-09 16:04
来源: 东方网
2024-12-09 16: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2月8日,一场文化盛宴——“夜郎文化探源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夜郎酒谷成功举行。论坛由贵州民族大学夜郎文化研究院主办,夜郎古酒业有限公司承办,汇聚了文化界、学术界、艺术界及企业界的众多名家。此次论坛不仅是一次对夜郎文化深厚底蕴的深度挖掘,更是其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的一次重要里程碑。与会嘉宾们围绕夜郎文化的历史渊源、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为夜郎文化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崭新的蓝图。

名家云集,共襄盛举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卢云峰教授,贵州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贵州省史学会名誉会长、夜郎文化研究专家熊宗仁,贵州民族大学夜郎文化研究院院长、夜郎古酒业董事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余方强,原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原中国驻新德里旅游办事处主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杨胜明,著名艺术家、贵阳花溪夜郎谷谷主宋培伦,务川县史志办三级调研员、《夜郎源流考》作者谢启位,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董事长 、“ 全国三八红旗手” 宁曼丽等各界名家以及百余位媒体朋友悉数出席,共襄盛举。

夜郎文化探索与实践

作为夜郎文化的传承者,夜郎古酒业在此次论坛中展示了其在文化保护与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余方强董事长在开幕词中详细介绍了公司如何将夜郎文化的精髓融入产品中,并通过建设夜郎酒谷等方式,打造集文化、旅游、酒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夜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贵州民族大学夜郎文化研究院院长

夜郎古酒业董事长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余方强

夜郎文化新成果引领非遗传承创新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卢云峰教授发表了题为《夜郎文化学术引领,多彩非遗传承创新》的主题发言,他首先分享了贵州民族大学夜郎文化研究院在2024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对夜郎文化的理解,还为夜郎古品牌和夜郎文化的深度挖掘、酒文旅融合等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卢云峰教授强调,多彩贵州的非遗文化是夜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应深入挖掘其内涵并创新其形式,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 卢云峰教授

夜郎古酒:非遗活化传承的创新典范

贵州省史学会名誉会长熊宗仁先生分享了《古法酱香,源起夜郎》的研究成果,从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夜郎文化与夜郎古酒的关系及价值,明确了夜郎与夜郎文化的紧密联系,并指出夜郎文化是一座包含丰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富矿。他通过深入剖析古法酱香与夜郎文化的渊源,强调古法酱香起源于夜郎,高度评价了夜郎古酒业在守正创新方面对夜郎文化的贡献,展示了夜郎古酒在非遗活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为夜郎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启示。

贵州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

贵州省史学会名誉会长

夜郎文化研究专家 熊宗仁

酒旅融合,创新文化传承模式

原贵州省旅游局局长杨胜明女士从酒旅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非遗活化传承创新的新思路。她认为,通过酒旅融合,可以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实现文化的活化传承与经济的共同发展。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同,为夜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径。

原贵州省旅游局局长

原中国驻新德里旅游办事处主任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 杨胜明

《夜郎源流考》新观点

《夜郎源流考》作者谢启位先生揭示了夜郎古国的神秘面纱。他通过深入的研究与考证,提出了遵义是夜郎古国中心的新观点,为重新认识夜郎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新观点的提出,不仅丰富了夜郎文化的内涵,也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务川县史志办三级调研员

《夜郎源流考》作者 谢启位

艺术活化夜郎文化

著名艺术家宋培伦先生以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分享了他对夜郎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他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夜郎世界。宋培伦先生的发言不仅让现场嘉宾感受到了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夜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著名艺术家、贵阳花溪夜郎谷谷主 宋培伦

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曼丽女士带来了关于丹寨苗族蜡染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精彩发言。她详细介绍了宁航蜡染在蜡染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成就,展示了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活力。宁曼丽女士表示,宁航蜡染将继续致力于蜡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董事长

“ 全国三八红旗手” 宁曼丽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夜郎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搭建了高端对话平台,更为推动贵州乃至全国的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未来,各方将继续携手努力,共同推动夜郎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为贵州乃至全国的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