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绿色初心,与环保同行 第二十届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闭幕

来源:东方网    2024-12-11 13:19
来源: 东方网
2024-12-11 13: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场线上线下环保主题活动

全市40所高校60多个社团直接参与

7万名大学生一起绿动青春

文化季20年精彩绽放

12月10日下午,第二十届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闭幕,为本年度“绿动青春 廿载同行”的校园环保践行之旅画上完美句号。

本届文化季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指导,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主办。自10月28日启动以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开展了20项环保实践活动。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等40所高校的60余个社团,7万余名大学生参与其中,文化季的经典魅力再一次在传承中历久弥新。

思考的力量:思辨交流汲取生态智慧

环保主题辩论赛是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的传统项目,从首届开始设置,至今已举办二十年。环保主题辩论赛是历年文化季的重磅看点之一。今年,来自32所高校的辩论队齐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一个月时间内,围绕物种保护、新能源车发展、环保志愿服务、环保行动实践等生态环境建设热点、重点问题,展开31场思维交锋。辩论赛再次展现大学生们思考、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思辨之力。

按照惯例,辩论赛的决赛是每届文化季闭幕式上的开场“大戏”。今年,从32支队伍中“杀出重围”挺进决赛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辩论队在闭幕式现场展开了“终极”较量。双方围绕“在生态环境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应该注重“新”,还是更应该注重“质”辩题,唇枪舌剑、交锋碰撞。最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代表队摘得桂冠。韩晴同学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冠军的队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辩论队

“最佳辩手”韩晴

“比赛结果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在准备比赛时,我们查阅资料、讨论辩题、模拟对方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拓宽了我们的思维角度,加深了对我国生态文明理念、政策的理解。”一位在现场观赛的大学生说。

如果说辩论赛激发了高校学子们思辨的力量,另一项文化季品牌活动--环保沙龙更多的聚焦思想观点及成果的分享。

12月1日下午,30所高校40家环保社团的百余名大学生相聚清华园,参加环保沙龙活动。大学生们围绕“守护多样生态,共建绿色未来”沙龙主题,聆听专家老师的主题报告,分享高校环保社团活动经验,共同探讨交流当代大学生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种途径,共建绿色未来。

“今年是清华大学学生绿色协会连续承办文化季环保沙龙的第十个年头。如今,环保沙龙的专业性越来越突出,在大学生群体中间越来越有力度。”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

践行的榜样:一群投身绿色环保行动的青年

因为有了他们,文化季才拥有如此多的精彩。

他们,就是一群投身绿色环保行动的青年。

每年文化季期间,由申报活动的各首都高校环保社团的项目负责人组成了执委会。这群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青年们,带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一起,通过组织和参加线上线下环保活动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环保梦想。

闭幕式现场,63名首都各高校的大学生获得“首都高校绿色之星”称号,22个团队获得“最佳项目”“最佳组织”“最佳人气”“创新实践”“绿色科普”的奖项。

由北京林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承办的“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行动”获得文化季“2024年度最佳项目”。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发挥专业特长,走出校园,走进高校周边社区,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三期活动共吸引200余人,80多个家庭参加。100名大学生环保志愿者投入其中,用知识和热情践行环保志愿精神,传播绿色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北京贡献力量。

“我们将亲子课堂、剧本杀、定向越野、生态挂画、昆虫树叶标本等形式融入到活动中,从食物链到生态系统,通俗易懂地向社区居民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我们的活动非常受欢迎,好多居民都因为名额满了,非常遗憾。都提前预定下一次的活动。”北京林业大学的郭思雨介绍说。

在“水润未来·共护蓝源”环保知识科普活动中,五周的时间,首都多所高校近400名学子前往城市河湖进行了12次水质调研。获取一手资料,提升水资源保护意识。同时,大学生们的水质监测科普实践活动引起了公园游客的关注,孩子们也加入其中,听讲解、采水样、捡拾河滩垃圾,每一次活动都成为流动的生态环保课堂,普及环境知识,传播绿色生态理念,起到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宣教成效。

践行的力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同学们的生活方式。回箱计划活动,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三校联办,帮助2710个、652.12kg的废旧纸箱焕发新生;北京理工大学延河之星志愿者总队的“绿植兑换”活动,回收了218.5公斤废纸箱、超过1850个废旧瓶子;咖啡杯再利用种植多肉成为宿舍的“新宠”;“绿色扬帆,青春起航”徒步打卡活动培养“绿色出行”习惯,总打卡次数达2715次,总里程达25320公里;周末去哪里?7所高校400多名师生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里参加环保嘉年华。

创意的魅力:打造文化季青春无限可能

如何吸引更多的人一起践行,凸显绿色创意,也是筹备文化季的这群青年们考虑最多的问题。

“太美啦!”“想不到是拿大蒜皮做的呀”那些由废旧材料改造的艺术品,让师生们连连惊叹。在由中央民族大学承办的“琢故焕瑾,旧貌新颜”废旧品工艺大赛现场,一个用废纸板、枯树枝等废旧材料制作成“青花瓷”瓶引起大家的注意,瓶里插入的“花朵”其实是风干处理的蒜皮,无一不体现了创作者的巧手妙想。

作为历久弥新的老品牌项目,大赛近年来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像《融彩青花韵》这类的获奖作品,用材简单,能从细微之处表达艺术之美。每年大赛都会给大家带来“惊叹”,也由此收获了连年递增的人气,再次获得了本届文化季最佳人气奖。

本届文化季创新设计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鼓励大学生们通过艺术创作,传播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挥生态笔墨,述万物心言”微小说打卡活动吸引200多名高校学子参与文章创作,发布了361篇生态微小说。“遇青绿 愈自然”线上艺术展,征集了百余件摄影、绘画、书法、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启发大家用全新多样的视角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览线上浏览量达到3.5万人次。

2024年,不知不觉间,文化季已陪伴首都高校学子们走过了20载的青春岁月,其规模和影响也在逐年扩大。跟随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融入短视频、H5游戏、剧本杀、citywalk、内容共创、集章打卡等潮流元素,让校园生态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多项活动实现跨学校、跨专业、跨领域的联动,让文化季真正成为大学生们凝聚一起追逐绿色梦想、展示青春力量的重要平台。

现场颁奖

“文化季已经成为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的一个精彩篇章。我们将继续为首都大学生创造更加精彩的、施展才干、展现青春活力的舞台。希望同学们继续勠力同心、与文化季携手同行,立足校园,心怀天下,以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青年学子广泛参与首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携手同行,共同书写绿色发展的北京新答卷。”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