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简阳:“新农人”为农村现代化注入新活力

来源:东方网    2024-12-11 14:15
来源: 东方网
2024-12-11 14: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简阳市沱东生态农场十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简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唐元龙 蒋良明

四川省简阳市素有“天府雄州”之美誉,作为成都市的“农业重仓”,承担着全省稳粮保供的重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户,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0家,“三品一标”农产品共计88个、认证面积15.4万亩,202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约88.7亿元,连续9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简阳市着力探索以“新农人+新农业+新模式”为主的农村改革,立足答好“现在靠谁来振兴乡村、今后靠谁来下地种田”乡村两问,开展引育“新农人”试点,创新实施“简阳农匠”培育行动,推动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不断走深走实,简阳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生机。

立足“三个坚持”探索“新农人+新农业+新模式”

近年来,简阳市立足答好“现在靠谁来振兴乡村、今后靠谁来下地种田”乡村两问,坚持主导产业驱动、利益联结带动和农村改革推动为抓手,探索以“新农人+新农业+新模式”为主的改革。

坚持主导产业驱动。依托粮油果蔬养殖农旅等主导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掌握一定现代农业技能和经营服务能力的群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成长为“新农人”。

坚持利益联结带动。充分发挥村集体在“新农人”与农户间的桥梁作用,着力构建“新农人+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以“新农人”引领小农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坚持农村改革推动。深化以“引育‘新农人’、发展新农业、探索新模式”为主的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土地、农业组织方式、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调整创新,促进农业生产关系更加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

今年56岁的李华军是简阳“新农人”的典型代表。他把在广东打工期间积累的种养殖技术带回家乡,成立绿色湾湾家庭农场,承包1400亩土地种植小麦、大豆、水果等,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还带领村民鼓实了腰包。

成都天府粮仓有限公司今年在李华军所在村组建1900亩“天府粮仓”简阳示范站后,他被聘为公司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年薪6万元,如今他在团队中要带四五个研究生。“从一个有经验的老农民到进入一个拥有高学历的年轻团队中从事农业管理,我感到非常荣幸。”李华军说。

平泉街道荷桥村乐甜家庭农场的陈琳,充分发挥“新农人”与农户间的桥梁作用,“无土草莓”种植解决了农村“老年人”农业用工问题,与村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平武镇皮匠街村“新农人”吴雄发展新农业,1800亩玫瑰花卉种植基地今年预计产值将实现1亿元……

今年以来,简阳市聚焦职业技能人才、营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人才、乡村运营管理人才、品牌建设人才、集体经济组织人才、脱贫关爱人才、乡村文旅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社工人才等十大类别,实施“十大行动”,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加快建设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队伍,培育涉农新质生产力,推动简阳和美乡村丘区示范全面彰显。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6年全市‘新农人’规模达到200人以上,适应‘新农人’发展的管理、服务、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简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简阳农匠”探索城乡融合、人才共享新路径

简阳市“小城市+大农村”特征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围绕突破乡村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等现状,近年来,该市创新实施“简阳农匠”培育行动,探索城乡融合、人才共享新路径,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聚焦“破立并举”,构建乡村人才政策体系。出台专项激励政策,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最高每年5万元奖励,给予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最高30万元经费支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出台“简阳农匠”评选管理办法,已举荐田间一线、专业能力突出的涉农人才3300余名(高中学历及以下1956人);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在城区和中心镇分别建成“巧手工坊”妇女居家创业就业基地,累计培育刺绣、竹编、园艺、面塑等手工艺人才1250余名。

聚焦“三类人群”,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吸引“新乡人”推动产业高端化,累计集聚农创客等“新乡人”1300余人,与川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2000余亩育秧育苗中心,组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刘永红等科研专家和省市科技特派员团队,引进26个新品种,推广17项新技术,完成30余项成果转化;建强“本乡人”带动产业集群化,累计培育农机操作手、农村电商人才2300余人,形成“乡村产业发展—人才招引回流—村集体经济壮大—乡村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规模化粮油种植25万余亩;壮大“带头人”促进产业规模化,近两年,驻村干部领办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634个,争取各类项目资金8940余万元。

聚焦“产才融合”,构建“互通互享”人才协同体系。搭建共享、共建、共兴人才联盟,共享2830余名人才信息,新培育高素质农民2663人,新增职业经理人555人;创新互联互通“人才合伙人”机制,先后授予“蜀中桃子姐”“四川李则则”“肖干虾”等8名主播达人“临空甄选”推广大使荣誉称号,带动“原乡简州”“雄州农夫”“简阳晚白桃”等“简字号”品牌销售超2亿元;筑巢引凤搭建“互通互享”协同使用机制,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室12个,开展线上线下智力服务6300余次,实现技术服务“订单式”需求和“菜单式”服务精准供给的有机融合。

以匠心做实乡村事业,大耳羊养殖户李勇感慨地说:“‘简阳农匠’将更加激励我在广阔乡村大显身手。”目前,李勇的养殖基地存栏大耳羊2000多只,年出栏种羊及商品羊4000多只,年销售收入900多万元;固定从业人员11人,年雇佣临时工2000多工天;合作农户有80多户,每年收购社员及周边养殖户羊羔1500多只、金额100多万元。

构建“1+4+8+N”体系形成乡村点单与专家接单机制

按照《成都市乡村振兴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实施方案》要求,简阳市积极构建“1+4+8+N”巡回服务体系,实行“乡村点单、部门派单、专家接单”工作机制,促进智力资源与基层需求的有效对接。每年常态化组织200余名专家人才到乡村开展巡回指导服务,覆盖率达100%。

健全完善服务体系。以成都市级专家人才服务团为引领,选派269名专家人才,成立简阳市本级综合服务团4支、专项服务团8支、特色服务队9支,构建上下畅通、层次分明的“1+4+8+N”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体系,把人才组团服务延伸到最基层。

精准定制服务方案。面向291个村(社区)精准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截至目前,累计提供线下服务4100余人次,办理事项162件。

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充分发挥专家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实施一批实实在在的帮扶项目。例如,成都市综合服务一团专家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资源优势,对简阳市第一批实施的“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五味’高坡·生态田园”等8个“揭榜挂帅”项目针对性提供技术支持。借助成都市综合服务一团专家资源,成功举办第二届国家肉类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大会暨简阳市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招商引资大会,邀请省内外800余名院士专家学者、相关企业负责人等相聚简阳、共谋发展。

提升乡村职业技能。聚焦职业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指导等领域,探索“普惠+点单”服务模式。成都市“巾帼”服务团仙桃、王永华、樊丹、吴青薇等专家围绕销售农副产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其中,吴青薇老师指导开设线上家庭教育直播课程4场,2万余名家长参与学习。

加快建设阵地平台。着力延伸服务触角,在简城、三星、禾丰、雷家四个片区规划建设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工作站5个,广泛收集群众需求,打造专家“零距离”服务基层载体。坚持智慧赋能,建立线上“简单点”服务直通车,实现农户需求“一码直达”,把智力服务从指间带到身边。目前,已通过“简单点”收集诉求51件,已办结15件,满意率达100%。

巡回服务团通过专家人才引领,找准了简阳市乡村振兴薄弱环节,破解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切实提高乡村振兴工作整体质量。“乡村点单、专家接单、组团式巡回服务”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新农人”引育“十大行动”、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简阳农匠”培育等多种途径,不断壮大简阳市“新农人”队伍,支持“新农人”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目前,简阳市已培育高素质农民4358人、农业职业经理人1973人、农村电商人才900余人,先后回引在外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就业2.5万人,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活跃在乡村振兴的舞台,带领广大农民一起蹚出更多兴农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