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麗,层峦叠嶂。初冬时节, 漫山遍野的树木错落有致,山风牵动渐黄渐红的树叶,给雾蒙蒙的山峦增添了几分鲜艳的色彩。
山脚下,这里是被称为“荤豆花之乡”的江门镇,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永宁河蜿蜒而过,江门峡风光无限。奇山秀水之间,有了初冬的渲染,更是散发出无穷的魅力。那魅力的底色,是日子的安定、红火、兴旺。
深耕“一方水土”,打好特色牌。 从叙永县城向北沿着高速行驶30多公里,一排青瓦红梁的屋舍、一条平坦整洁的街巷映入眼帘,这里便是远近闻名的江门镇“荤豆花”一条街。街边,荤豆花店的老板王刚正忙着推着石磨,石磨声嗤嗤作响,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碾碎的黄豆和清澈的山泉混合发酵出独有的清香,令人感到心情舒畅。43岁的王刚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门荤豆花”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在镇上经营着一家名叫“燕溪堂”的餐饮名店,“今天,店里又要迎来好几拨客人”他笑着说。在这条街上,像他这样的“荤豆花大户”还有很多,依托“荤豆花”一条街,曾氏菜馆、张记豆花等一代又一代勤劳的江门人在漫长岁月中通过对食物的坚守和创新来表达对生活的期许。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江门镇着力打造“荤豆花之乡”大品牌,升级改造街道绿化、开发民俗体验项目、制作豆类特色美食、举办荤豆花文化节,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完成了这里从村庄到景区的蜕变,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全年接待量突破30万人次。“一声天磨响,三省豆花香。”豆花香中,是生机勃勃的产业、喜气盈盈的生活。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门荤豆花
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太阳刚刚升起,江门镇高家村肉牛养殖基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清理圈舍、投喂饲草,圈舍内的西门塔尔牛毛色光亮、体格壮硕。2018年,高家村立足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饲草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等资源禀赋,在中国电科的产业扶贫助力下,采取“村集体经济+农户”的运作模式,建成占地8亩多的生态肉牛养殖产业基地,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由高家村村集体负责统一管理,年终按照实际收益对投资方进行分红,让村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拓宽了增收的新渠道。2020年牛场销售额突破1300万元,集体经济收益位列叙永县第一名。“自从加入了合作社,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了,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来越有盼头。”高家村村民刘小彬高兴地说道。培育壮大牛经济,带动村民发牛财。近年来,高家村肉牛养殖基地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并建设形成种养循环、草畜配套的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力推动肉牛产业向牧草种植、规模养殖、销售加工、品牌经营等全链条方向发展,冷鲜的“乌蒙好牛”肉牛制品香飘四海。如今,高山间牧草丰茂,牛儿茁壮,高家村的村民的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高家村肉牛养殖基地
突出“多维发力”,绘就新气象。 “村规民约人人守,文明新风处处新。”这是贴在江门镇古寨社区大门口的醒目文字。另一侧,社区居民正齐聚一堂,手中拿着自己的文明积分卡,有序地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有了积分超市后,哪里的街道需要打扫,社区居民都会主动去打扫,大家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注重文明行为,环境变好了,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了。”古寨社区居委会主任何丽莎说道。将人居环境整治、深化移风易俗、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与积分兑换紧密结合,并积极开展“美丽庭院”“文明示范户”“学法用法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在社区掀起改旧俗、育新风的热潮,让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积分超市”只是江门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为了破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尚,江门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各村制定了完善的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引导村民自觉抵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同时建立了专门的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普法宣传等活动,让崇德尚法的观念深入人心,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文明与发展齐头并进,擦亮了乡村幸福“底色”,展现了“和美江门”新气象。
江门镇古寨社区一角
沃野奏强音,幸福徐徐来。今天的乌蒙大地,村庄美了,农民富了,人们生活幸福而安康,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正一步步转化为现实。
作者: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