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而行?“新”欣向荣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绿色低碳发展综述

来源:东方网    2025-01-06 10:37
来源: 东方网
2025-01-06 10: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月2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第五净化厂员工刚刚结束上午的工作,回到宿舍,打开淋浴器花洒,温暖的热水喷洒而出,瞬间驱散了一身的寒意。与之相对的,是室外-20℃的严寒和大漠呼啸的狂风。这热水的来源,是公寓楼顶迎着阳光熠熠生辉的一排排“光伏板”。此刻,它们正在荒漠中“追光逐日”,变光为电。

“今年,我们取暖、用电都用上了太阳能,这个冬天我们也能过个绿色低碳的‘暖冬’了。”员工高兴的介绍道。而这,只是第一采气厂“绿色气田”建设举措的冰山一角,沿着气田南、北线行进,跨越陕、蒙二省区10个市、县、旗1.42万平方公里,一幅“站站有绿、路路有树、井在景中、景中有井”的美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份美景来自于大自然,更来自于该厂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

作为长庆油田“油气并举,协调发展”的起点,第一采气厂在二十余年的开发管理中,始终把生态优先摆在开发建设的重要位置,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秉承“建设一个气田,改善一方环境;修建一座井站,增添一片绿色”思路,“绿色”新项目快马加鞭推进建设,新动能加速集聚蓄势待发,“绿色低碳”已然成为该厂最鲜明、最厚重、最坚实的底色。

多“能”互补  点燃转型新引擎

一面是天然气年产量连年攀升、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的实际,一面是“双碳”背景下绿色转型的时代挑战,该厂如何在当好天然气安全上产的“排头兵”的同时,又当好绿色发展的标杆旗帜,在践行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走得更远、更稳、更长久?

“多能并用,清洁替代”是最坚定的回答。

结合长庆油田清洁能源替代“十四五”专项规划,该厂着力发展新能源业务,将新能源业务,与气田勘探开发同步部署、全力推进,持续加大风、光、电、余热等清洁能源应用规模,加快向综合能源供给转变。

2024年,全厂装机规模达到6.98兆瓦,全年光伏电发量突破633.33万度,折合标煤1935吨,减排二氧化碳4225吨,年节约电费达317万元;积极推进集气站电气化改造,北11站2台压缩机驱动由“气”变“电”,全年减少燃气消耗450万方,减排二氧化碳0.97万吨,节约标煤0.6万吨;对第一、二、五净化厂碱洗焚烧单元进行改造,新建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将蒸汽与导热油换热进行回收利用,建成后可新增清洁热力产能1.17万吨,节省天然气消耗921万方。

将绿色低碳理念根植于产建源头,稳步推进低碳建产。全年分别从钻井电代油,试气天然气回收等方面制定合理措施,钻井“电代油”315口,节约柴油消耗2.33万吨,累计减排二氧化碳7.37万吨;“不点火试气”回收天然气3681万立方米,按照每户家庭每天使用0.5方气计算,相当于西安市450多万户家庭半个月的用气量,实现了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安全生产同时受益。

增“绿”有招  绘就生态新画卷

面对沙漠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第一采气厂积极履行央企责任,深度参与地方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等工作,坚持开发一片、绿化一片、保护一片,持续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多年来,高度重视绿色开发,新建井场、场站选址选线严格履行环境专项评价程序,采用预制化施工,对厂站、井场实施标准化改造,种植乔木1.7万棵、花卉灌木44.5万株、草坪2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60%以上,人均绿化面积173平方米。在昔日的沙地上,补栽植被面积3万平方米,播撒针茅属草籽面积约1.4万平方米,7个企地友谊林先后建成,碳汇林示范区6.4万余颗绿色树苗涌动绿能,井场长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沙芦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蓑羽鹤也由最初的25只增加到现在的200多只。

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气一方也不要,保护环境的投入一分也不少。当天然气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冲突时,该厂毫不犹豫为生态让路,历年26口气井、24.507公里管线先后退出毛乌素沙地柏、王圪堵水库等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128座废弃井场全部“清零”。对关停封堵后的井场进行植树复绿,在全力守护生产区域碧水蓝天的同时,再造秀美山川。同时,定期对生产作业周边自主开展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监测,努力打造1个自主贡献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让区域内的1种重点保护植物,20余种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持续繁衍、生生不息,不断为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贡献力量。

“绿色版图”的不断扩大,“荒山披绿装,井在景中忙”的大美景象,无不彰显着气田发展和生态建设“并肩同行,和谐共进”。2024年,该厂顺利通过了陕西省及中央环保第三轮督察,2个矿区进入陕西省绿色矿山名录并积极申报进入国库,目前已通过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初次验收。

技“术”先行  开辟降碳新路径

在全力保障天然气安全供应的同时,第一采气厂把握绿色、智慧技术革新大势,积极尝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研发与应用,朝着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火炬等离子改造项目,每年减少燃气损耗22万方,减排二氧化碳476吨;脱水橇闪蒸气再利用流程改造,每年节省燃气200万方,累计减排二氧化碳3208吨;建成蒸发结晶装置,实现了碱洗废水零排放;“泥浆不落地”等绿色钻井技术,让钻井泥浆、岩屑全部合规处置,气田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利用……当前,更多绿色、低碳的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正在逐一落实,废水、废气达标排放率100%,兑现了“废气不上天、废水全利用”的“零排放”承诺。

不仅如此,国内首个“氢代油”绿色钻井示范工程还在该厂靖**-**井场正式启动。该项目是国内首次应用氢气发电为油气钻井供能,预计可节约柴油7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9吨,为打造氢能利用新场景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实现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清洁低碳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持续开展全厂能耗排查及新工艺技术调研,内容涵盖设备设施、手续办理、污染源治理、环保风险防控等信息,进一步摸清环保基础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汇总,进一步开辟节能降碳新路径。

绿色之约,不负青山不负人。井站立草原、井架矗林间、管线在芦河边蜿蜒、采气树与沙芦草相伴、采气人与蓑羽鹤共生……这些美好的场景,在四季更迭、早晚往复中,展示着气田的美。如今,第一采气厂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在为国争气的漫漫征程中,争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标杆企业,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幸福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