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耕耘·“投”映精彩

来源:东方网    2025-01-07 10:13
来源: 东方网
2025-01-07 10: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紫竹院街道以“精准分类”为基·“高效投放”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紫竹院街道,下辖22个社区,覆盖94个小区,设有296个垃圾分类桶站,面对广阔的管理范围,街道党委与办事处勇于担当,精心规划,确立了“人民至上、科学引领”的垃圾分类工作方针。2022年6月,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这是“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成果,也是“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的重要标志。基于此,紫竹院街道紧密围绕实际问题,从源头入手,紧扣“分类”与“投放”两大关键环节,致力于将垃圾分类打造为社区治理的一张闪亮名片。

街道领导·调研

在“分”字上,紫竹院街道深耕细作,不断提升源头分类的准确性和精细化水平。

1、多维度宣传,引领垃圾分类新风尚

2024年,紫竹院街道秉持“垃圾分类即低碳生活新风尚”的理念,充分利用第二届全国垃圾分类宣传周等活动的影响力,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广垃圾分类知识。我们深入社区、家庭、学校、企业、机关、商超、宾馆、服务窗口及军营,确保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垃圾分类·走进星巴克

为提升宣传效果,紫竹院街道精心组织了22个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动员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册、举办社区环保市集、社区跳蚤市场、开展趣味游戏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成功吸引了大量居民参与。全年已累计开展垃圾分类社区宣传活动300余场,参与人数达到20000人次,显著提升了地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2、注重实效,强化“一对一”引导

紫竹院街道注重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深入居民家中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和指导。我们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楼门长、单元长紧密合作,开展“扫楼”“入户”行动,让居民听得懂、记得住、能认同,实现小区居民的全覆盖入户宣传。

垃圾分类·知识培训

同时,我们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工作。通过走进校园开展《开学第一课》垃圾分类宣传、举办国庆假期主题活动以及暑期“暑”你行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激发了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特别是“邻里守望·小小志愿者进社区”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让小小志愿者们化身“社区小小管理员”,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的环境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党建引领,推动垃圾分类全民参与

紫竹院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红色引擎”作用,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社区党建考核体系,激励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成为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和引领者。依托坚实的社区党组织网络,垃圾分类怎么搞,群众商量着办,广泛动员党员、居民代表及广大居民群众,共同聚焦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通过机关单位、“两新”组织、各社区等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等举措,成功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从源头开始正确分类垃圾。截至目前,已有近5000份承诺书被郑重签订,标志着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同约定和决心。此外,深化“组织报到+个人报到”的“双报到”实践模式,确保在职党员积极投身“桶前值守”志愿服务。已有1951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参与,累计值守时间超过5500小时,为垃圾分类工作深入推进贡献力量。

在“投”字上,紫竹院街道下更大功夫,同样展现出了显著成效。

1、打造高效垃圾分类投放与收运体系

紫竹院街道在垃圾分类的投放环节上精益求精,携手22个社区及物业公司,对94个小区内的296个垃圾投放点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布局,实施定时定点管理制度。通过明确固定的投放时间和地点,以及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有效减少了乱投乱放现象,居民自主投放正确率达到95%以上。同时,构建完善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四品类合同签订率100%,确保各类垃圾得到及时、有序且安全地清运和处理,为居民创造了更加整洁、宜居的生活环境。

一对一·宣传指导

2、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激发居民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紫竹院街道积极倡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激发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22个社区中,共有1320名社区志愿者投身桶前值守志愿服务,其中大部分是“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为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正如北洼路社区老党员先锋队这样一支优秀的老党员志愿服务队,真正做到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员为先锋,营造“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层、一层传一栋”的良好氛围,实现垃圾分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社区老党员·榜样力量

此外,街道还鼓励社区居民主动监督垃圾分类情况,及时劝导和制止乱投乱放行为,营造了“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同时,街道加强了对各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力度,发现问题后迅速制定整改措施并推动落实,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

3、完善设施与指导,提升分类准确性

按照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措施》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对地区范围内的所有桶站及时完成了“二升三”专项升级,增设了13个金属护栏的可回收物收集站、62个大型户外可回收桶及102个常规可回收桶,所有垃圾桶均配备了清晰分类标识,保障了分类的直观准。同时,配备了专业的分类指导员,现场指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这不仅提高了分类效率,也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紫竹院街道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显著提升,垃圾分类的投放准确率也持续稳步提高。为进一步深化垃圾分类工作,街道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强化源头分类与投放指导,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加强桶前值守,推动居民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提升垃圾分类的传播效能,讲好紫竹故事,传播紫竹声音,展现紫竹新形象。同时,积极培育和吸引环保公益组织、社会力量及第三方企业参与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监督管理和运营服务等工作,构建一个涵盖政府、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及志愿者队伍等在内的多元化垃圾分类参与体系。通过这一现代化垃圾分类模式,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发展,探索并实施垃圾分类的新方法与新路径,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社区环境。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