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新能源电站技术:新能源入市的破局关键

来源:东方网    2025-01-14 16:55
来源: 东方网
2025-01-14 16: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随着新能源入市节奏的加快,电站企业面临着电量和电价不确定的双重挑战。电站技术创新,能否成为这一复杂形势下的破局关键?近日,山东省发文明确要求稳步推动新能源入市,并分类、逐步提高其市场化交易比例。文件显示,2025年到2026年,山东省新增风电项目可自主选择全电量或30%发电量参与电力市场,新增光伏发电项目可自主选择全电量或15%发电量参与电力市场;2030年起,新增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全面入市。山东省作为新能源装机大省以及中国光伏第一大省,此次新政的出台,或可在一定程度上窥见后续国家层面新能源入市政策的方向。

新能源入市重构电站价值标准

过去,发电量是衡量电站价值的主要指标,发电效率越高,电站价值越大。然而,在新能源入市的背景下,这一标准已不再适用。发电量最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发电效益最大。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副主任纪振双曾表示,新能源行业亟需用产品思维重构产业技术生态,将研发重心从硬件端向应用端转移。

阳光新能源的创新范例

全球新能源头部开发商阳光新能源率先行动,为行业提供了创新范例。去年10月,阳光新能源发布了新能源电站「魔方」技术平台,率先定义电站技术。董事长张许成在发布会上表示,新能源行业正从设备技术主导转向电站技术主导,这要求产业上下游都需更具产品思维。

聚焦电站技术创新

以产品思维为导向,聚焦电站技术创新,是阳光新能源应对行业变革的核心策略。在新能源加速入市的背景下,「魔方」平台的价值不断凸显,让电站不仅能发好电,更能用好电、卖好电。预测技术是关键,清华大学教授鲁宗相曾公开表示,提高预测能力是电站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阳光新能源在光伏功率预测方面,创新性融入全时组件排布辐照模拟、实时阴影模拟、实时地表反射等信息,开发了机理模型与大数据模型融合预测技术,实现了预测精度达90%以上的行业领先水平。

解决“卖好电”难题

新能源入市背景下,电站如何“卖好电”成为现实问题。光伏发电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交易电量与实际发电量出现偏差,使电站在市场中购买高价电量,增加运营成本,甚至亏损。阳光新能源开发了不同时间尺度下与应用场景匹配的电价预测技术、市场效益和损失建模技术,通过多模型和AI技术应用,犹如给电站装上超级算力大脑,在运行和交易环节中精准决策,合理分配仓位,充分利用市场交易机会提升经济效益。

数智化技术创新助力全流程“降本增效”

新能源入市带来的挑战不仅局限于电站运营和电力交易环节,还对电站开发全流程提出更高要求。从选址、评估到设计、建造,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成为关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发布的《2024中国光伏技术发展报告》明确提出,要通过数智化系统技术创新,赋能电站全生命周期降本增效,实现电站从规划到运营的全流程无人化愿景。

阳光新能源在数智化技术创新领域成果显著。「魔方」平台背后的iSolarSim、iSolaoRoof、iSolarBP、iSolarTool等系列数智化软件,已有超1万用户,累计评估、设计电站超100GW。iSolarSim填补了国内光伏实景发电仿真技术空白,基于海量数据库、自研核心算法与三维仿真模型,对光伏电站及周边地理信息进行全要素耦合精准仿真,使评估精度提升超2%;同时基于GPU千亿次光线追踪精准测算,大幅提高仿真效率,家庭、工商业光伏仿真仅需10秒,100MW山地光伏也只需10分钟,效率提升100倍以上。

电站技术创新的未来展望

新能源加速入市,行业有望迎来电站技术创新的“爆发期”。当下,产业研发重心正从硬件端向应用端转移,用户思维与产品思维成为行业创新的重要导向。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新能源开发企业角逐市场的核心“武器”。阳光新能源通过「魔方」技术平台为行业树立了优秀创新样本。期待未来有更多新能源企业投身其中,共同推动电站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