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韵悠长,青春筑梦:闽江学院学子走进福州脱胎漆器非遗文化

来源:东方网    2025-01-20 11:53
来源: 东方网
2025-01-20 11: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月11日,闽江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古艺映今辉,榕城展非遗”实践队探访福州非遗瑰宝——脱胎漆器,通过实地学习、传承人交流与亲身体验,深入感悟传统技艺的匠心魅力。

福州脱胎漆器以其轻巧坚固的质地、古朴典雅的造型、鲜艳明亮的色彩和清晰秀丽的纹理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宝”之一。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成功入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传统漆艺的杰出代表,展现了闽人的非凡智慧与技艺。

图为沈绍安漆艺博物馆金漆花觚展品

上午,实践队首先来到福州朱紫坊芙蓉园内的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在教研主任梁向明老师的细致讲解下,队员们系统学习了福州脱胎漆器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珍贵的馆藏精品。脱胎漆器的制作过程极其复杂,从塑胎到髹漆,再到装饰,需历经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制作周期可达数月。每一步工艺都蕴含着匠人对极致艺术的不懈追求。通过学习与观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福州漆艺背后的精益求精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在沈绍安漆艺博物馆聆听学习

在传承脱胎漆器技艺的同时,福州漆艺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兴画种——漆画。正值馆内举办“致敬大师·传承经典|郑修钤从艺60周年漆画作品展”,实践队不仅近距离欣赏了非遗传承人郑修钤老师的漆画精品,还与郑修钤老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郑修钤老师通过讲述创作心得和漆艺发展历程,向队员们展现了漆艺文化的深邃内涵和艺术魅力。队员们深受启发,更加认识到非遗传承人对技艺的热爱与坚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的核心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与郑修钤老师面对面交流

图为实践队员与郑修钤老师合影留念

下午,实践队走访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市级非遗传承人蔡友灵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漂漆技艺。研学过程中,蔡友灵老师从技法传授到文化内涵,悉心为队员们解答疑问。当队员们问及为何在对生漆过敏严重的情况下仍坚持从事漆艺创作时,蔡老师笑着举起布满漆痕的双手,动情说道:“热爱是我坚持的理由。这双手和留下的痕迹,就是最好的证明。”队员们在实践漂漆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非遗传承的责任与意义。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漂漆

图为实践队员与蔡友灵老师交流合影

此次探访,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福州脱胎漆器及其工匠精神的理解,更激发了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未来,实践队将积极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用实际行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与力量。(图文来源:闽江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白洁玉、刘涵慧)

图为“古艺映今辉,榕城展非遗”实践队在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内合影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