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城管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双轨普法机制构建多元参与城市管理法治化矩阵

来源:东方网    2025-01-26 15:56
来源: 东方网
2025-01-26 15: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自2024年以来,区城市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求,秉承“处罚不是目的,规范才是根本”这一理念,探索创新了“线上+线下”双轨普法机制,让普法宣传进企业、进社区,以更好的方式服务企业、服务群众,解决常见、易发、多发的城市管理违法行为,普法先行,教育为先,成为了城市治理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借助互联网流量,“e普法”视频让城市管理法规深入人心。针对城市管理领域常发、多发、易发违法行为,制作“e普法”视频67期,通过市级媒体、社区公众号、微信群等渠道,利用互联网流量密码,浏览阅读累计达10万余次,触达群众10万余人。同时,充分利用城区LED大屏及临街商户刊播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标语,进一步扩大城市管理法规宣传的知晓率。

城管“法治大餐”进万家,以案释法暖民心。针对大家关心的摊点商贩、卫生等城市管理热点问题,执法队员主动上门,面对面深入互动交流,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将精练刚硬的法条文字“软化”成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典型案例,切实提高市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000余份,教育沿街门店3000余家,这样的暖心举措得到了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圆桌对话”线下会商,城市管理难题迎刃而解。结合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按照“2+7+N+X”(依托2个机构和7个中队,协调联动城市管理领域N个部门,重点针对x个问题)模式,不定期召开“圆桌对话”会议,共商共议解决群众诉求。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案件由2023年的17起减少到2024年的5起,夜间施工投诉件由2023年的74件降低到2024年的23件,群众投诉率明显减少。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创新和不断实践,“线上+线下”双轨普法机制的创建,在助力城市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打造了多元化的宣传矩阵,将法治观念根植于广大市民群众心中。将普法宣传与行政执法深度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将法治观念根植于广大市民群众心中。今年重点对45家建筑工地110余家建筑企业普法宣传全覆盖,送法上门宣讲,发放普法手册,面对面详细解读政策,让企业熟知市容管理规定,扬尘污染、渣土车带泥上路、夜间施工扰民等问题的违法案件率降低了71%,群众投诉少了,企业也能安心搞建设。

架起了城管与百姓沟通的桥梁,使城管工作赢得主动和支持。坚持“执法先知法,知法先释法,释法先普法”理念,在执法之前普法宣传,使城管工作赢得主动,赢得先机,赢得支持,减少执法阻力,消除群众误解,获得广泛支持,推动执法工作顺利进行。

降低了城市管理违法行为的发生率,助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上门普法和“圆桌对话”方式,组织执法队员、街镇社区、物业和居民代表共商共议,“话”出最大同心圆,助力违法行为快速、高效整改,解决夜间施工扰民问题18个、物业小区内破坏绿化等问题7个、市容环境卫生问题23个,违法行为发生率降低68%,市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我局连续两年获得市级“城管e普法”优秀单位,被多次表扬,多名宣传员被评为“城管e普法”宣传先进个人。(济阳城管局 杨雪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