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是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结果。每年春节前后,数以亿计的人们踏上返乡或出游的旅程,形成了独特的“春运文化”。铁路部门作为春运的“主力军”,不仅承担着数以亿计旅客的出行需求,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
2025年的春运数据再次刷新纪录,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到23亿人次。这一庞大数字的背后,蕴含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深刻内涵,彰显出中国发展的磅礴力量。其中,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智能化服务的升级以及运力的精准调配,成为支撑这一庞大运输体系的关键。
新线开通扩展春运运力版图。中国高铁建设飞速发展,一条条高铁线路如巨龙般穿梭于祖国大地。2024年,十余条铁路新线相继建成通车,全国铁路新增营业里程3113公里,其中高铁2457公里。如沪苏湖高铁的建成通车,完善了长三角地区的铁路网布局。在春运期间,这条线路为长三角地区的旅客提供了更多出行选择。以往,湖州等地的居民前往上海,可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现在借助沪苏湖高铁,从湖州到上海的时间大幅缩短,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也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这些新线路的开通,不仅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也为春运提供了更多的运力支持。像池黄高铁、荆荆高铁、集大原高铁、沪苏湖高铁等新线在春运中的投入使用,使得长江经济带、中东部、西部等多个区域的开行方案和结构进一步优化,让人们的出行选择更加丰富,“总有一趟适合你”成为现实。
智能化服务赋能春运出行新体验。智能化服务的升级为旅客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铁路12306试点推出“系统自动提交购票订单”功能,让抢票过程更流畅,大大提高了购票的成功率,减少了旅客购票的烦恼。在车站,智能安检设备、自助售票机、电子显示屏等设施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旅客进站、乘车的效率。智能安检设备采用先进的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旅客行李中的违禁物品,同时减少了人工检查的时间和误差。旅客只需将行李放在传送带上,就能快速通过安检,节省了大量时间。自助售票机的普及,让旅客无需再在售票窗口排长队购票。无论是购买车票、退票还是改签,都可以在自助售票机上轻松完成。电子显示屏则实时显示列车的车次、时间、候车地点等信息,让旅客能够及时了解列车动态,合理安排出行时间。铁路部门的智能化服务的全面升级,让春运出行变得更加顺畅、高效,让旅客真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温暖,也为春运这一宏大的迁徙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能量。
精准运力调配助力春运高峰。在春运大客流量的实际下,对不同时段、不同线路特点,铁路部门利用大数据分析旅客出行规律,实现运力的精准调配。根据铁路12306客票预售和车票候补大数据,动态研判客流走势,梯次安排运力投放,努力实现运能和需求的精准匹配。针对节前和节后客流分布的不同特点,铁路部门采取了差异化的运力调配策略。例如,在节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城市,铁路部门增加了前往成渝、武汉、南昌等地区的列车数量;而在节后,铁路部门则重点保障成渝、武汉等地至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运力需求。同时,铁路部门还根据区域特点推出定制化列车。例如,在川渝地区,将增开“务工专列”,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团体票服务;在江浙沪地区,则将加密“通勤高铁”,方便跨城上班族往返。通过科学的运力调配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铁路部门在春运期间实现了运能与需求的高度匹配。这种精准调配不仅提升了运输效率,也为广大旅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不断发展进步,铁路部门必将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持续发力、砥砺前行。相信在铁路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春运这一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将愈发顺畅、高效,人们的出行将更加美好。而中国,也必将在这蓬勃发展的态势中,迈向新的更高台阶,续写辉煌篇章。(文:张登登、马明晶、张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