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戏风华,法润人心”寒假社会实践传千年匠心,非遗焕发新活力

来源:东方网    2025-02-11 13:45
来源: 东方网
2025-02-11 13: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充满新年气息的1月,仰恩大学法学院“偶戏风华”实践队带着一颗传承与创新的心于1月11日至13日在福建泉州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学习木偶制作、观看提线木偶戏表演、参观非遗博物馆,并在西街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木偶戏宣传活动,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匠心独韵 木偶初体验

1月11日,实践队走进木偶书店,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从零开始,亲手体验了掌中木偶的制作过程。从选材、缝纫、彩绘到组装,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看着自己手中的木偶逐渐成形,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精妙与独特匠心。

晚上,实践队观看了《小沙弥下山》和《钟馗醉酒》两场精彩的提线木偶表演。表演师傅们灵活自如地操控着木偶,将经典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生命力,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感受到了木偶戏艺术的无穷魅力。

历史回溯 文化洗礼

1月12日,实践队前往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跟随导游的步伐,系统梳理了木偶戏的历史脉络。从起源到发展,再到变迁,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木偶戏艺术的源远流长。

参观完毕后,实践队在博物馆内上演了一场以“反诈普法”为主题的掌中木偶戏。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需求巧妙结合,既弘扬木偶戏文化,又传递法律知识。

偶戏风采 街头上演

1月13日晚,实践队在泉州西街上进行木偶戏宣传活动。队员们手持精致的木偶,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热情地向每一位驻足的路人和游客介绍木偶戏的历史渊源、表演技艺以及木偶背后的制作工序。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队员们成功地将木偶戏的文化内涵传递给了更多人,让他们更加了解这一文化瑰宝的珍贵与魅力。

普法新篇 木偶演绎

随着活动的深入,高潮悄然来临。队员们携手专业的提线木偶表演师傅,走进了位于西街的一家木偶书店,共同呈现了一场提线木偶戏普法表演。这场表演,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法律知识的生动传授。通过木偶的灵活摆动,一段寓教于乐的法律小故事跃然“台”上,让观众在欢笑与思考中,轻松掌握了法律知识,感受到了法律的温度与力量。表演结束,掌声雷动,是对这场创新尝试的最高赞誉,也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完美融合的认可。

文化传承 创新前行

此次活动,不仅让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更是一次法律普及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尝试。它证明了,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与各种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无限可能。这不仅为木偶戏的推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遇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法学院”偶戏风华“实践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激发更多人对非遗木偶戏文化的兴趣与关注,与大家携手并进,继续探索和创新,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法律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共同书写文化传承与法治建设的新篇章!(法学院“偶戏风华”赴泉州寒假实践队/图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