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杭州西湖的伞博物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生。时值农历蛇年,这座浸润着《白蛇传》浪漫传说的文化地标,因非遗西湖绸伞的千年技艺与春晚舞台的“高光时刻”更添韵味。学生们以科技视角对话传统工艺,通过镜头与传感器记录绸伞开合的力学之美、竹制伞骨的精密结构,探寻非遗背后的“物理密码”。
探秘传统技艺:一柄绸伞背后的匠心与新生
西湖绸伞,撑开是烟雨江南,收拢是风雅诗行。在非遗传承人周琴娥师傅的指引下,我们一起深入探访了这项美丽的西湖工艺。
周师傅拿来几把成伞,“西湖绸伞的三面用的是丝绸,就是蚕宝宝吐的丝,所以它其实不能挡雨”周师傅给我们介绍道。
我们撑开一看,以丝绸为伞面,轻薄透光,无论是远看还是在伞下,都有一份朦胧之美。西湖绸伞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老师也曾表示,“西湖绸伞是很特别的一把伞,它不能遮风挡雨,但就如同古代的华盖伞一样,是一种美的象征,也是一种手工技艺精湛的呈现。”虽然不能遮雨,但是却换来这千金难买的意境。
周师傅又拿出一些丝绸,为我们一一讲解,为让丝绸兼具柔美与韧性,需经多道秘传工序:先以草木灰水“脱胶”去除丝胶,再用天然染料浸染底色,随后用米浆“上浆”定型,最后绷于木框晾晒,形成如宣纸般平整的画布。
她指着一把成伞的伞骨说“这里也有讲究”。伞骨必须选用浙江安吉的三年生淡竹,竹节间距需严格控制在两指宽,且仅取中段两节粗细均匀的部分。周师傅不参与伞骨的制作但是她指给我们看:“劈骨要顺着竹纹,一根竹子最多出36根伞骨,每根需反复刮青、打磨,确保开合时如蛇身般灵活顺滑。”从选竹到组装,需经历制骨、制伞架、裱绸、绘花、装柄等18道工序,若加上刺绣纯手工制作常需半月之久。匠心和工艺的精湛,在我们学习与采访的过程中深深刻印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里。
最令我们惊叹的是伞面装饰的精美:早期的“西湖十景”多以“刷花”工艺呈现——用特制镂空版遮挡,以喷雾染出渐变层次,图案以风景为主,有“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而今融入了刺绣还有绘画,匠人能以丝线在伞面绣出梅花点点,也能在伞面绘出烟雨江南。同学们感受到每件作品都饱含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也为这些技艺所体现的精美效果赞叹不已。
春晚舞台演绎经典
今年蛇年春晚,“白娘子”赵雅芝,“许仙”叶童演绎经典,手中拿的就是西湖绸伞,那把绸伞的制作者是西湖绸伞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老师的作品,风格典雅,神韵悠长文化与传说那一瞬文化与传说汇印于伞面了。
中国伞博物馆
在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还参观了伞博物馆
中国伞博物馆(又称西湖伞博物馆)以全新面貌迎接游客,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展现千年伞艺的独特魅力。游客还可穿越“雨巷”场景,感受戴望舒笔下的诗意江南。展区涵盖油纸伞、西湖绸伞等主题。此外,穹顶投影的星宿伞、互动式伞舞剧场等创新展项,让我们在趣味中领略伞文化的深厚底蕴。博物馆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通过数字化手段活化文物,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新春期间,馆内还推出皮影戏、手作体验等活动,吸引市民游客感受传统年味。这座“伞的殿堂”正以开放姿态,书写文化遗产传承的新篇章。
从春晚荧幕上的“灵蛇献瑞”到西湖畔的绸伞工坊,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活力,以及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重要意义,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绎“以竹为骨、以绸为面”的精妙技艺,让传统纹样在蛇年焕发新生。这次“非遗探索之旅”,更是同学们的一次幸福之旅。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都是我们对非遗文化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的再感知。这场跨越传说与时空的文化实践,既是对东方美学的深情解码,亦是以青年力量为非遗传承注入的科技新声。(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胡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