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技术无处不在,工程无时不有。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是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人才自主培养的基础工程,对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战略意义。而科技人才自主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娃娃抓起”。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奇探之旅”志愿服务队于2025年1月11日至2025年1月21日前往桂林市金雁学校开展了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本次“三下乡”中,开展了融合非遗文化的趣味Mind+编程项目,带领学生学习了编程技术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与工程设计思维,以及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活动筹备阶段,团队成员开展了多次研讨与方案优化。基于对金雁学校学生的学情分析,团队规划了本次活动的具体流程,从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美食(桂林米粉),到非遗舞蹈(临桂两江板凳龙)的展示,再到非遗技艺(壮族织锦)的呈现,最终引向非遗文化数字展会的综合编程项目制作,搭建了一条逻辑通顺、内容连贯、情境丰富的项目学习方案。此外,团队还自主研发了每个编程项目的《项目学习手册》,旨在支持学生更好地学习项目内容,更高效地参与课堂,更沉浸地体验项目。
图为团队成员为金雁学子介绍如何应用《项目学习手册》进行编程项目学习
融合非遗文化的编程项目学习,是团队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的一条创新性的编程教学模式。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编程教育相结合,以情境化、趣味化、生活化的非遗文化为项目背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编程学习体验感,也为编程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项目活动中,团队采用“1位主讲教师+n位助理教师”的模式,辅助学生开展项目学习。担任主讲教师的志愿者以播放项目微视频作为课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Mind+编程技术实现非遗项目制作。
图为主讲教师志愿者为学生讲解非遗编程项目设计要点
当进入项目实践环节,担任助理教师的志愿者们时刻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操作进度,并为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面对遇到困难的同学,团队成员总能第一时间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及时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志愿者的辅助下,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掌握项目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得到细致的学习指导,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他们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学生们积极开展项目设计与合作讨论
每次课程结束时,学生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拉着志愿者询问:“这次的项目真意思,老师,我们下次学什么呀?”学生们高涨的热情充分彰显了融入非遗文化的编程课程的独特魅力。将非遗文化融入编程项目,是一次充满创意的尝试,让抽象的编程知识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为编程教学注入了“芯”的魅力,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编程的兴趣,更让孩子的心中燃起了传承民族非遗文化的“芯芯之火”,助力了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的“芯”发展。
2025年的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奇探之旅”志愿服务队,设计了契合当前中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教育发展的趣味化、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资源,并将其真正落实于一线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学习,进一步为科学教育“加法”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教育的发展贡献了“芯”的智慧和爱心。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4级硕士研究生,卞芊芊;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