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中越班列货运量实现760%的同比增长,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数据的背后,不仅是一条跨境铁路的繁忙图景,更折射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务实成果。
中越班列运输时效的突破是核心亮点。南宁南站至越南安员站全程运输时间从40小时压缩至最快14小时,铁路运行时速提升至90公里,这一变化看似是技术参数的调整,实则解决了跨境贸易的痛点。对于企业而言,运输时间缩短意味着库存周转加快、资金压力减轻。例如,西北化工品、华东柴油机等货物通过班列出口,原本需数日的运输周期被压缩至“次日达”,企业可更灵活地响应订单需求。成本优势同样显著。国铁南宁局联合海关部门降低作业费、仓储费等综合成本,直接让利企业。以中外运广西公司为例,其1月份运输标箱量激增至去年同期的10倍,运输成本降低是关键因素。这种“降本增效”的组合拳,既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也吸引了国内25个省份的货物向广西集聚,形成“以通道带物流、以物流促贸易”的良性循环。
中越班列的货物品类变化,揭示了中国与东盟产业链的深度融合。1月份运输的纤维板、液晶显示器、柴油机等货物同比增幅显著,这些产品并非简单的终端商品,而是制造业的中间品。例如,越南电子加工业依赖中国供应的液晶屏,而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借助越南开拓东南亚市场。这种上下游衔接,使中越班列成为区域产业链的“传送带”。同时,班列货源覆盖了从工业品到民生消费品的多元品类。春节前糖果、饮料等年货运输高峰的出现,表明跨境铁路已从“大宗商品专列”转向“综合物流平台”。这种转变既满足了东盟国家对中国消费品的需求,也推动了中国市场对东盟特色产品的进口,双向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中越班列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两国铁路、海关等部门的务实协作。2023年中越铁路部门协商确定全程时刻表,实现了跨境运输的“时刻标准化”,这一细节突破意义重大。以往国际联运常因各国规则差异导致延误,而统一时刻表后,货物从中国工厂到越南仓库的全程可控性显著增强,为企业提供了稳定预期。国内跨部门协作同样值得称道。铁路部门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定制运输方案;海关优化监管流程,压缩通关时间。例如,南宁南站与凭祥站间固定循环使用集装箱,减少空箱调运成本;邕州海关通过数字化监管,实现货物“即到即检”。这些举措看似微小,却是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的关键。这种“企业提需求、部门抓落实”的协作模式,为其他跨境通道建设提供了参考。
中越班列的亮眼成绩单,是区域合作“积跬步致千里”的缩影。它没有宏大的口号,而是通过压缩14小时运输时间、降低每箱作业成本、对接一家家企业需求等具体行动,逐步打通经济合作的“毛细血管”。未来,随着RCEP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这种以实效为导向的合作模式,或将成为中国与东盟深化共赢的重要范式。铁路上的车轮滚滚向前,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区域发展的共同期待。(黄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