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盐碱寻良策,聚力科技助振兴

来源:东方网    2025-02-17 09:50
来源: 东方网
2025-02-17 09: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响应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号召,1月11日至14日,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环“抱”乡村实践团奔赴辽宁省盘锦市,聚焦盐碱地治理与利用,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实践调研,力求以科技力量用科技力量破解盐碱地开发利用的难题。

科技赋能“展朝气”,碱地焕发新生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盐碱地治理亦不例外。盘锦的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正借助科技的力量,焕发出蓬勃生机。为了探寻耐盐碱水稻培育的科技奥秘,实践团走访了辽宁中聚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爱美瑞特种肥料有限公司。

“化滩涂为良田,盐碱地里稻花香”,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最后几年致力的一个科研攻关方向。几年来,中聚农业北方耐盐碱水稻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试验基地一直致力于高耐盐碱水稻品种的筛选和繁育工作,为我市乃至东北盐碱区域水稻种植提供良种保障。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实验基地,向公司有关负责人与技术人员请教了盐碱地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了解到“三步走”筛选水稻种子的方法,和盐碱地种植水稻在基因、土壤、水质三方面的改良方向。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肥料是农业生产中的必要生产资料,科学的使用肥料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在盐碱地改良中,肥料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爱美瑞特种肥料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适合盐碱地的特种肥料,通过先进配方技术和生产工艺,生产出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结构的肥料。团队成员学习了特种肥料使用原理和技术要点,了解其对盐碱地改良利用的重要价值。

通过与科技企业的交流合作,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科技赋能农业的重要性。科技不仅在耐盐碱水稻的研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在盐碱地土壤改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技的推动下,盘锦盐碱地昔日的荒凉正逐渐被绿意覆盖,耐盐碱水稻和碱地柿子等特色农作物茁壮成长,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这片土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朝气。

深入田间“探底气”,感知土地脉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想真正了解盘锦盐碱地,必须深入田间地头,亲身去触摸、去感受这片土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盘锦的盐碱地面积广泛,如何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治理盐碱地,成为了当地发展的重要课题。

实践团首先来到了盘锦市大洼区,参观了碱地柿子种植大棚。队员们在农户的引导下,仔细观察碱地柿子在盐碱环境中的生长状态,聆听农户分享种植经验与技术难题,认真记录下每一个生长数据。这一项目为盐碱地农业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示范,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盐碱地并非“无用之地”,而是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随后,实践团前往新兴镇、清水镇等地,穿梭于广袤的盐碱地田间,拿着专业工具,深入土地,探索土壤的奥秘。队员们蹲下身子,仔细察看土壤的色泽与质地,寻找其中的特殊标记物,并小心翼翼地采集土壤样本。每一处不同深度和位置的样本,都承载着对盐碱地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些土壤样本的科学分析,团队为后续的土壤改良与作物种植提供了精准的理论依据,确保了数据的科学性与实践的有效性。

经过参观盐碱地与实地采样,队员们对盐碱地的“底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后续的研究和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广聚民智“聚人气”,共商治理策略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盐碱地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汇聚各方的智慧与力量,才能攻克其中的难题,开创出更为高效的治理路径。为此,实践团队积极联合各方力量,展开全方位的探索,力求为盘锦盐碱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新的解决思路。

在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实践团与专家们进行了深入座谈。专家们凭借多年的研究经验,从土壤改良、作物品种选育、灌溉技术优化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们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盐碱地治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开拓了实践团队的视野,使其在后续工作中更为清晰地认识到盐碱地治理的多维度挑战与机遇。在此过程中,实践团不仅汲取了先进的科技理念,也深刻认识到技术与经验的结合、学术与实践的融合,才能为盐碱地的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与此同时,实践团还深入大堡子村、新兴镇、田家大集等地,广泛开展了问卷调查与面对面访谈,收集了大量当地居民对盐碱地的认知、改良需求以及相关知识了解的反馈。队员们向村民发放问卷,并耐心解释问卷内容,确保每一位居民的意见都能得到充分表达。大家细心倾听,认真记录村民的期望与建议,把他们的声音汇聚成对盐碱地治理的珍贵启示。

通过多方位的调研与交流,实践团在盘锦盐碱地治理的关键问题上,得到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各方智慧的融合为未来的工作指明了道路,也为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民意基础,汇聚起了共同治理盐碱地的强大人气。

结语:

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实践团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盐碱地的改良技术,并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推动盐碱地的高效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科技赋能与精准调研,实践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刘璇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