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道荆门话文明|续写千年文明传奇,对话荆楚文化传承

来源:东方网    2025-02-19 14:20
来源: 东方网
2025-02-19 14: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

荆门市文明办开启2025年文明荆门巡礼,通过“厚道荆门话文明”主题活动,围绕“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个内容维度,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荆门面孔”, 通过微视频、新闻专栏、海报、话题等融媒体产品,展现具有荆门特色的文化文明故事,鼓舞大家积极参与到文明荆门、美好生活的共同缔造中去。

今天就一起走进“文明实践”篇代表单位——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去看看博物馆的讲解员是如何让文化的传播突破时间、空间的桎梏“活”起来,带领大众踏上文化寻迹之旅。

宏伟博物馆,续写五千年文明传奇

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 4411 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 1700 平方米。展陈分上、下两层区域,以“农魂屈家岭——长江中游史前农业文明的典范”为主题,以考古研究为依据,以农耕文化为核心,以解读屈家岭遗址的传播价值为宗旨,全面展示屈家岭文化在早期农业社会及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屈家岭遗址作为屈家岭文化的核心遗址,它的发现率先打破了“黄河文化中心论”的学术观点,表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从遗址到遗址公园再到中国农谷,以小见大,树立大遗址保护的样板,续写五千年文明的传奇,古今同脉、共谱辉煌,文明新解、再续华章。

(图片来源: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官网)

文化桥梁, 知识与听众

为了让沉睡 千年的文物“活”起来,将文物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的文化传播内容,凝练和活化屈家岭文化价值符号。屈家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物馆讲解员,在他们生动精彩地讲解下,越来越多的人对文物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

讲解工作就像桥梁一样,连接着知识和听众,讲解员通过语言和专业知识帮助听众理解和欣赏特定的主题或展品,就像桥梁帮助人们跨越河流或山谷一样。

(图片来源: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官网)

提升技能,让文物“活”起来

讲解员是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桥梁,是观众亲近文物、聆听历史的纽带。屈家岭的讲解员有自己的一套讲解方法,每一场讲解中,他们都会根据游客的年龄、兴趣、社会阅历等,分类、分重点,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讲解,保证让每一位游客听得懂、听得舒服。 

屈家岭博物馆讲解员们把历史的敬畏逐渐转化为对工作的热爱。让游客全面了解屈家岭文化的魅力,成为讲解员们的必修课。为此,讲解员们从未停止过学习,闲暇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查阅资料,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并参加讲解比赛、看主持类语言节目,不断“刷新”自己的技能,力争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每件文物“活”起来。

(图片来源: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官网)

经各方不懈努力,农耕文明发祥地正焕发勃勃生机,拥抱现代生活。截至2023年,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已投入资金3.28亿元,含中央补助资金74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5400万元。遗址公园开放至今,已接待线上访客、线下游客共计数百万人次。

(图片来源: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官网)

屈家岭遗址博物馆浓缩着荆楚大地曾经的一个个“高光时刻”,拉近了遗址与公众的距离。看着来到屈家岭博物馆的游客越来越多,讲解员们欣喜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他们会继续提升自己的技能,做好新时代的文化传播者,弘扬中国文化,续写1/255万的厚道荆门故事,延续荆楚文化传播的传奇篇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