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道荆门话文明|三峡土家族村:移民不移情,不忘来时路

来源:东方网    2025-02-21 14:23
来源: 东方网
2025-02-21 14: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

荆门市文明办将开启2025年文明荆门巡礼,通过“厚道荆门话文明”主题活动,围绕“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个内容维度,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荆门面孔”, 通过微视频、新闻专栏、海报、话题等融媒体产品,展现具有荆门特色的文化文明故事,鼓舞大家积极参与到文明荆门、美好生活的共同缔造中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明创建”篇代表单位——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看看少数民族移民村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湖北省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是荆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移民村,为了支援三峡工程建设,2000年4月开始,来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库区5个乡镇13个村的千名土家族村民,先后搬迁到三峡土家族村安家,开始了新生活。一晃20多年过去,如今,三峡土家族村的村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了一个崭新的文明家园,全村驶入致富奔小康快车道。

安家更要安心,问题村变致富村

三峡土家族村是因建设三峡工程搬迁新建的一个移民村,安置之初,由于移民构成复杂,村里矛盾纠纷突出,该村很长一段时间是远近有名的问题村。曾经,平均每两天村干部就要协调一起村民间的纠纷。直到2018年2月,沙洋县首开全国先河,开设独特的“九久入户”政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滋润千家万户。

“九久入户”是以沙洋县教育局、农业局等9个年年都要印发入户宣传资料的县直单位为主体,并示范引导各乡镇和其他县直单位在印制入户宣传资料时,以文字或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九”既是实数也是虚数,指代参与的部门个数多;“久”代表长久,意味着这项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九久入户”结合已有资料零成本印制,破解了资金难题;结合原有渠道零负担入户,破解了送达难题;结合农民关心的切身利益,破解了关注难题,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随着“九久入户”工程的开展推进,辅之以入户宣讲、文明之星评选及社区文化节等活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细雨,浸润了村民的心灵,渐渐地,村民的心齐了,村里的矛盾少了,发展致富的劲头足了,村集体经济也发展起来了。

文明带动振 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为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从夯实阵地、志愿服务、典型选树等多方面发力,着力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以阵地建设夯实精神文明建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整合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资源,扎实开展涵养好家风活动,从优秀家风中汲取向善向上的正能量,挖掘乡风文明中蕴藏家文化精神内核,建成“立家规 树家风 传家训”家风家训路,在全村掀起“晒家风、议家风、展家风、秀家风”的热潮,让群众在舒心中怡情,在赏景中增德。

以志愿服务助力精神文明建设。三峡土家族村打造了以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环境理事会、助学基金会、爱老互助会、“解哈较”矛调会以及交通劝导队为主的“七会一队”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开展传文化、传新风等志愿服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典型选树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通过文明讲堂讲好典型故事,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家庭跟着学、照着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从当初背井离乡的辛酸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到如今的小康生活,这里的人们用勤劳朴实一步步破茧成蝶,巴东三峡及土家族文化也早已在三峡土家族村扎下了深深的根。三峡土家族村用文明创建书写着1/255万的厚道荆门故事,为民族大融合写下生动注脚。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