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物流新“智”变

来源:东方网    2025-02-22 09:47
来源: 东方网
2025-02-22 09: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60.6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1%,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现代物流体系加速构建,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持续推进,对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我国物流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浪潮下加速转型的生动写照。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物流行业已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简单的货物运输与仓储,而是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大步迈进。在后续内容中,我们将深入剖析物流行业在这三大关键领域的变革与创新,探寻其背后的发展逻辑与深远意义。

中欧班列数字赋能,智慧物流华丽转身。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中欧班列积极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了从传统运输模式向智慧物流的华丽转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中欧班列的运输过程变得透明可视。通过在集装箱上安装传感器,可实时采集货物的位置、温度、湿度等信息,并将这些数据传输至监控平台,操作人员因此能够随时随地掌握货物的运输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运输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较高的货物,如精密电子设备、医药产品时,一旦箱内环境参数超出预设范围,系统便会立即发出警报,工作人员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确保货物安全运输。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中欧班列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还降低了运营成本。通过优化运输组织和资源配置,减少了空驶里程和能源消耗,提高了运输工具的利用率。同时,智能化设备和系统减少了人工干预,降低了人工成本和人为失误带来的风险。据相关数据显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中欧班列的运营成本降低了约 10%-15%,运输效率提高了 20%-30%,真正达成了降本增效的目标。

公铁水运力大融合,新技术驱动新升级。公铁水智能 “运力网” 是融合公路、铁路、水路三种运输方式的有机整体,每种运输方式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相互协同,共同构建起一张高效、便捷的物流运输大网。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5G、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成为强大动力,推动着公铁水智能 “运力网” 持续升级,焕发出新的活力。5G 技术的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特性,为物流运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港口,5G 技术实现了自动化设备的实时控制和数据传输。岸边的自动化桥吊、场地上的自动化轨道吊以及穿梭其间的自动导引车(AGV),通过 5G 网络与控制中心相连,能够精准执行装卸任务,极大地提高了港口作业效率。在铁路运输中,5G 技术支持下的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TO),使列车运行更加精准、高效。ATO 系统能够根据列车的位置、速度、前方路况等信息,实时调整列车运行参数,实现列车的自动启停、加速减速和精确停靠,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提高了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智能规划降本有道,绿色仓储增效有方。智慧运输方案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有力依托,从运输、仓储、管理等多个维度入手,精准施策,实现了物流成本的显著降低。在运输成本方面,智能路线规划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系统能够综合考虑交通路况、运输距离、时间成本、车辆载重等多种因素,为每一次运输任务规划出最优路线。例如,在城市配送中,利用实时交通数据,避开拥堵的路段,减少车辆在途时间,降低燃油消耗和车辆磨损。据相关数据显示,采用智能路线规划后,运输车辆的平均行驶里程可缩短 10%-20%,燃油消耗降低 8%-15%,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绿色仓储技术的应用也为降低仓储成本作出了贡献。节能型的照明系统、通风设备和温控系统,减少了能源消耗,降低了运营成本。绿色包装材料的使用,不仅减少了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还降低了包装成本。可降解的纸质包装材料、可循环使用的塑料包装和可折叠的包装容器等,在保证货物安全运输的前提下,降低了包装材料的采购成本和处理成本。

物流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仅关乎物流行业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实体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让我们携手共进,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共同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为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而努力奋斗,为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韩珏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